与机器“对话”的人

2025-06-20 10:03:0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长沙卷烟厂轰鸣的车间里,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在这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对话者”:他们能听懂设备的“语言”,感知细微的变化,甚至预判潜在的问题。让我们走近三位与机器建立特殊默契的工

在长沙卷烟厂轰鸣的车间里,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在这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对话者”:他们能听懂设备的“语言”,感知细微的变化,甚至预判潜在的问题。让我们走近三位与机器建立特殊默契的工匠,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生产线上谱写这首和谐的交响曲。

图为该厂机械维修工朱永忠(周鹏/摄)

朱永忠:做设备的“知音”

凌晨两点,ZB45包装机突然“罢工”。电话响起不到十分钟,一个提着工具包的身影就出现在机台前。“这老伙计又闹脾气了?”朱永忠一边打趣,一边熟练地拆开设备外壳。

从21岁进厂到现在,56岁的朱永忠已经和包装机打了35年交道。他有个绝活:只要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故障部位。去年,他仅凭异响就发现了一处轴承磨损,避免了一次重大停机事故。

为了听懂这些“语言”,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他将多年的维修经验提炼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每一页都是他与设备这个老知音的“对话”,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掌握设备的“心声”。

刘畅:记录本上的“暗语”

“机器不会说话,但每个零件都在传递信息。”在刘畅的心中,他与设备有着十分的默契。工具柜里,三把内六角扳手按使用频率排列,每把都有专属的“岗位”。他紧固螺栓时有个特殊手法:先顺时针转半圈,再逆时针回四分之一圈。“这样受力均匀,设备才会‘舒服’,刀片也不易偏斜。”他边操作边向徒弟解释。

图为该厂卷接高速挡车工刘畅(周鹏/摄)

每一天交接班,他都会将设备的运行情况认真写在记录本上。去年深冬晚班,32#机突然降速,值班维修工查无异常。当他翻到该机11月刘畅的记录:“齿轮箱温度较往常高2℃”。正是靠这些记录,维修工提前发现了一处润滑油管堵塞,避免了一起重大的设备故障。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让他成了车间公认的“操作达人”。

李好:听懂机器的“悄悄话”

“清洁要彻底,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这是李好常说的话。一日夜班,她在刀头防护罩旁突然停下脚步。“声音不对,还有异常气味!”她立即按下急停按钮。检查后发现,防护罩内堆积的材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第二日班前会上,班长宣布:“成型工序新增一个清洁盲区,保养流程按李好师傅的建议修改。”如今,每个白班轮保前,维修工总会念叨着她的口头禅:“清灰要见金属原色。”

图为该厂成型挡车工李好(周鹏/摄)

“机器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会用声音和我们交流。”现在,李好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听机三要诀”:一要静心,二要对比,三要记录。她说:“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这些老师傅与机器建立的深厚默契,依然是生产线最坚实的保障。正如他们所说:“机器越先进,越需要懂它的人。而我们,就是要把这份听懂机器,与设备对话的本事,一代代传下去。”(周鹏)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