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68海里小镇蜿蜒的村巷尽头,一家挂着“海丝新晟农网小店”招牌的老店静静伫立。
推开玻璃门,店内一楼货架上整齐陈列着旅游用品,日常商品井然有序地摆放其间;茶桌旁,摆放着贝雕摆件与印有平潭风景的IP文旅礼盒。二楼,落地窗将碧海蓝天框成一幅画,三楼的民宿枕着涛声入眠——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间堆满杂物的老旧店面?
“以前货架上只有油盐酱醋,街坊都笑我‘卖空气’。”随着平潭旅游热度攀升,老板娘郭姐虽想搭上这趟快车,却不知从何下手。直到福建省平潭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营销人员敲开店门,带来一份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一楼保留食杂店功能,增设茶座和文旅礼盒区,打造成清新优雅的海丝农网小店;闲置的楼层改造成海景民宿,推窗即见浪涌云卷,打开了爱梅食杂店的蜕变之旅。
图为爱梅惠民店蜕变后的靓丽形象。魏秀琴供图
客户经理为郭姐引入“E福通新零售设备”,从库存预警到会员管理,一键解决经营难题。“以前进货全凭感觉,现在系统自动提醒,省心又省力。”郭姐的账本从“手写圈圈”变成“数据流转”,效率翻了几番。她还学会用短视频展示石厝民宿的渔家风情,将房源挂上网络平台,旺季时订单排满两个月。
如今的“爱梅食杂店”早已超越杂货铺的定义:游客在茶桌旁歇脚品茗,拎走一盒海味伴手礼;背包客躺在民宿里听潮看星,把平潭的故事装进行囊;村民依旧来买酱油针线,顺道唠几句家长里短。一家小店,串联起游客的远方与邻里的烟火。
图为该民宿二楼室内的温馨与室外的碧海蓝天相融合。陈舒冰供图
在平潭 68 海里小镇,传统店铺正上演精彩蜕变:石厝文化融入货架设计,变身“微型文化馆”;农户与商户联合开设“助农专柜”,土鸡蛋、地瓜粉直达游客手中;商户们还自发组建交流圈,分享经验、互通资源。“以前各扫门前雪,现在抱团取暖,路越走越宽。”一位店主感慨。
图为该店铺所处的平潭综合试验区68海里小镇。陈舒冰供图
潮起潮落,石厝不语。这些深藏渔村的小店不仅是买卖的场所,更成为连接山海、传递温情的纽带,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充满希望的未来。(魏秀琴 陈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