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渝黔交汇的山水之间,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以党建为针、治理为线,创新实施"一针六线"工作法,通过系统化建构、精细化服务、人本化治理、文化化浸润多方面发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织密服务网络,在激发治理活力中提升治理效能,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实践。
党建引领,解锁穿针引线的治理密码。合江县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强则治理优"的基层治理规律。通过创新建立"4+N"治理体系,将分散在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共建部门的治理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网络。县领导兼任社区"第一书记"的机制创新,打破了行政层级的壁垒,让资源下沉不再停留在文件上。季度协商与特事特议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条块分割"转化为"协同作战",真正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效能。这种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创新实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创造性转化。
六线共治,织密多元共治的服务网络。通过"党员先锋线、居民自治线、志愿连心线、专业服务线、智慧支撑线、文化浸润线"六线协同,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治理网络。在"一针穿六线"的治理格局中,合江县用精细化服务绣出了基层治理的温度。党员先锋线的"两长两员"进楼栋,让1946名在职党员成为流动的红色细胞,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居民自治线的"双向选择"物业机制,将市场规律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破解了物业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志愿连心线的积分制管理,让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变成"双向奔赴",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性循环。这些创新举措像细密的针脚,将治理的经纬线编织成温暖的民生画卷。
民本导向,打造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一针六线"工作法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始终以人民为中心。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让社区服务突破了时空界限;"荔城·邻里汇"共享空间的打造,让公共服务有了温度;"三张桌子"工作法的推行,让民意收集从"被动接访"变为"主动问需"。特别是针对"一老一小"的定制化服务,通过幸福食堂、托育中心等载体,将民生关怀落实到"一顿热饭""一个托管位"的具体细节中。这种将群众"表情包"作为工作"风向标"的治理思维,正是基层善治的核心要义。
文化浸润,探索治理创新的深层逻辑。合江县的治理创新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深入到文化肌理。深入挖掘千年荔城文化底蕴,将文化基因植入治理实践,打造"荔城道德讲堂"品牌,通过"荔城道德讲堂"传承家风家训,借助"红黑榜"树立文明标杆,利用传统节日唤醒文化记忆,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小区改造,这些举措构建起独特的社区文化生态。当居民在包粽子、搓汤圆中找回邻里温情,在共同参与小区改造中培育主人翁意识,基层治理就超越了简单的行政管理,升华为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的培育过程。这种文化治理的创新,为基层善治注入了持久生命力。(陈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