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至29日,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组织2024级学生赴焉耆县开展为期二十天的耕读教育,形式是采摘辣椒。耕读教育作为我们新疆农业大学自1999年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课程,它深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新疆农业大学办学方针,它跳出了单一专业实践的局限,让非农学专业学生也深度参与和支援农业生产,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与观察中,实现专业认知拓展、综合素质锤炼与价值观念塑造,为培养适配边疆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仍记得当时路途中的景象:无垠的戈壁在视野里铺展,褐黄色的沙砾随风轻扬;起伏的山峦横亘天际,岩层的纹理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还有偶尔闯入眼帘的绿洲,在荒漠中绽放出鲜活的生机。在我们心中,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点燃无数青年理想的话语,此刻也是对我们此行最贴切的注脚,似乎也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我们一路上没有过多的言语,怀揣着对二十天耕读教育的期待与忐忑,来到了焉耆县与我们的营地,随之开启了之后的耕读教育。
以我们法学2401班为例,我们共计分成了十个小组,每组六七人,以米数作为考核形式。起初我们并无经验,采摘的米数距完成当天的任务相差甚远,但之后,我们迅速调整状态,鼓足干劲,圆满完成了20天的任务。当然期间有苦有累,特别是那长时间弯腰而疼痛难耐的苦楚,但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都会想起建校初期的农大人,在教学、科研,宿舍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未抱怨过,而是全体师生员工都参加建校劳动,翻修房屋、制作教具,开辟试验田,在石砾遍地的老满城上建成了教室、宿舍以及教学实习农场等,每念及此,我们又都重拾信心继续坚持。
这20天对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在于传承并发扬一代代农大人凝结而成的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党忠诚、政治建校的红色根基。而在耕读教育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确实做到了,我们相互之间加油打气,快的人协助慢的人,共同奋进,完成了对应的任务,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有的只有那无比坚决的完成任务的信念和一次次果敢而又不辞艰辛的采摘行动……
其实耕读的意义从不只在于“完成任务”,更在于自己亲手创造的价值,能与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联结。就像我所在的学院,公共管理方面是为了让社会运转更有序,法学方面是为了守护公平与正义,这些看似宏大的目标,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行动里——就像摘辣椒时,每一次认真的弯腰,都是在为最终的收获积蓄力量。
在返程的车上,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褪去漫山红的田野,我忽然想起新疆农业大学“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训,“励学”是在课堂上汲取知识,“竞业”则是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而耕读教育,正是连接“学”与“业”的桥梁,它让我们走出象牙塔,在土地上学会谦卑——懂得敬畏自然的馈赠,尊重劳动者的付出,更让我们在汗水中学会担当——明白青年的责任,不仅在于学好专业知识,更在于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创造价值。
这场辣椒采摘的耕读教育实践,或许只是我们大学生涯中一段短暂的插曲,但它在我心底播下的“耕读之悟”,却会伴随成长的每一段旅程。日后再翻开专业课本、思索未来方向时,我总会想起烈日下的那片田野——想起泥土的温热,想起辣椒的炽红,想起农户们质朴的话语,更想起那时坚韧不服输的自己。这印记,专属新疆农大学子;这实践,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当代注脚;这份感悟,是农大学子涵养知农、爱农、兴农情怀的生动缩影;而这份扎根大地的力量,更成了我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初心底色与前行底气。
作者: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王翔、郭晓壮、袁烽恺、郭嘉麒,
指导老师: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吴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