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布织机收藏第一人”刘荣禄:别让这台织机,成为中华文明的静音键

2025-10-10 15:49:1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重庆荣昌的一间老屋里,五十岁的刘荣禄轻轻抚过一台清代的腰机,梭子在他手中穿梭,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这是千年夏布织造技艺的脉动,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低语。走进刘荣禄的陈列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织机的时光隧道

在重庆荣昌的一间老屋里,五十岁的刘荣禄轻轻抚过一台清代的腰机,梭子在他手中穿梭,发出富有节奏的声响。这是千年夏布织造技艺的脉动,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低语。走进刘荣禄的陈列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织机的时光隧道。这里收藏着从明代到近代的500余台夏布织机,每一台都记录着中国夏布织造技艺的演变历程。

“这是目前国内较为完整的夏布织机收藏序列。”刘荣禄的话语里透着难以掩饰的自豪。这位中国夏布织机的收藏第一人,语气虽平静,眼神却很坚定。这句话背后,是二十多年的坚守,是散尽家财的执着,更是与时间赛跑的悲壮。

最后的织机声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透气清爽,轻薄如羽,有着“千年不烂软黄金”的美誉。这门技艺始于夏朝,盛于唐宋,曾是寻常百姓的日常衣料,也是中华纺织文明的活化石。

在重庆荣昌,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荣昌县志》曾记载:“各乡遍地种麻,机杼之声不绝于坊巷,其织机结构精繁,以硬木为骨,榫卯相衔,梭引经纬,踏轴衔齿相催,每寸成布皆赖此机巧之力。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无不彰显当时夏布技艺所带来的市井繁荣景象。

然而,在工业化浪潮中,夏布织造逐渐式微。“上世纪80年代,荣昌还有上万台织机,如今不足千台。”刘荣禄的声音里透着沉重,“会这门手艺的人,最小的也五十多岁了。”

他的陈列馆里,收藏着500余台不同年代的织机,每一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最老的一台可以追溯到明代,木质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这些织机大多已无法发声,唯有那台他最常用的,还能织出夏布。

“每当夜深人静,我织布的声音,可能是这片土地上最后的夏布织机声了。”这种“最后”与“孤独”,无不折射出一种文明的濒危,延续了四千年的技艺,正悄然走向寂静。

一己之力对抗世界遗忘

就在世界忙着遗忘夏布的同时,刘荣禄却选择了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当身边的织布工纷纷转行,当年轻人蜂拥前往城市寻梦,刘荣禄却做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开始在重庆荣昌各乡镇,甚至全国各地收购被丢弃的织机。

“他们都说我疯了。”刘荣禄回忆道,“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做,这门技艺就真的消失了。”他不仅收藏织机,更潜心研究夏布织造的全部72道工序——从苎麻种植、剥麻、绩纱、穿筘到上机织造等等。每一道工序,他都亲手操作,直到熟练。

“现代人只知道夏布凉爽,却不知道它为何凉爽。”刘荣禄拿起一块刚织好的夏布解释道,“因为苎麻纤维中间是空心的,能够呼吸,这是任何合成纤维都无法模仿的。”

他的执着开始引起外界关注。近年来多家媒体先后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2023年,他创建的巴蜀织机陈列馆正式建成,成为传承的重要基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曾表示:“刘荣禄的织机收藏,填补了中国夏布纺织技艺实物研究的空白。这些藏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荣禄还复原了多台在明清时期的织机。

从一个被嘲笑的“疯子”,到受人尊敬的传承人,刘荣禄用一己之力,唤醒了对中华文明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

文明的“静音键”

织机,在刘荣禄看来,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个文明的扬声器。他说,“如果最后一台织机也停止了工作,也就按下了文明的静音键。”这个比喻令人警醒,一旦断裂,便是永恒的寂静。

刘荣禄亲历过这种“静默”。他记得小时候,村庄里处处可闻织机声,那是生活的背景音;他记得母亲织布到深夜,那声音如同摇篮曲;他记得新织的夏布衣服上,有阳光和苎麻的清香。这些都是他曾经对母亲、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村庄趋于安静了。”他说,“那种属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和谐之声,在逐渐消失了。”这种消失不只是技艺的失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审美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的终结。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被遗忘的“肌肤记忆”

刘荣禄守护的,不只是织机,更是中国人被遗忘的“肌肤记忆”。

“夏布贴着皮肤的感觉,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共同记忆。”刘荣禄说,“那种凉爽、透气,是身体对自然的感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舒适。”他把这称之为“肌肤记忆”——一种通过物质传递给身体的文化基因。当我们失去与这种材料的接触,我们不仅失去了一种衣料,更切断了一种与祖先相连的身体感受。

而这种记忆,正随着夏布的消失而消退。相反,近年来,日韩等国家却在中国大量进口夏布原料及其工艺品,让我们不得不焦虑这种文化的流逝。“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牛仔布、化纤布的触感,却不知道夏布这种天然的感受。”刘荣禄不无遗憾地说,“这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断层。”

为了重新连接这种记忆,刘荣禄希望未来能与设计师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夏布制品;也希望能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夏布,感受那种独特的凉爽;他希望夏布也能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彩色夏布、印花夏布。同时他也拜师于中国夏布绘画大师王少农门下,潜心学习夏布绘画并进行推广,为的就是让这传统技艺可以全面焕发新生。

记忆需要载体,而夏布,就是中国人肌肤记忆的最佳载体。

守护文明的声音

夕阳西下,刘荣禄又坐在那台老织机前。梭子穿梭,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这声音,曾经响彻中华大地四千年;这声音,曾经伴随着无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声音,如今却变得如此稀有。

“只要我还能动,这台织机就不会静音。”刘荣禄说。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担忧的不是自己的老去,而是这门技艺能否找到年轻的传承人;不是织机的腐朽,而是这文明之声能否继续鸣响。

“别让这台织机,成为中华文明的‘静音键’。”这句话,不只是标题,更是一种警示,一种呼唤。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守护文明的多样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延续传统的血脉?这不仅是刘荣禄的思考,更是这个时代的命题。

织机声声,穿越古今。那是文明的低语,是祖先的智慧。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