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当年“试试看”,如今“半辈子” ——老烟农眼中的烟叶产业三十三年发展变迁

2025-09-30 14:16:4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我这次卖烟,卖了多少钱。”“叔,您稍等,我给你算算,大概是七千多块,IC卡您收好,下一次来卖烟,一定要把IC卡带上。”听着售烟的收入,李桂显眼角漾开细密的笑纹。9月26日,保康县烟草专卖

“我这次卖烟,卖了多少钱。”

“叔,您稍等,我给你算算,大概是七千多块,IC卡您收好,下一次来卖烟,一定要把IC卡带上。”

听着售烟的收入,李桂显眼角漾开细密的笑纹。

9月26日,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烟叶收购季,一大早便有烟农将分好的烟叶用三轮摩托车拉到烟站。

李桂显,湖北省保康县两峪乡程岐村人,今年是它种烟的第33个年头,这位与烟叶相伴半生的老烟农,在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两峪烟站售烟时的休息之余,在闲聊中向我娓娓道来他亲身经历的烟叶产业变迁。

从试种探索到技术成熟

“1992年,那时候我29岁。”李桂显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两峪乡那会儿的产业主要是椴木和香菌,别的也没啥门路,当时听说烟草局要来试种烟叶,我就想,不如试试。”这个简单的“试试”,成了李桂显三十三年烟叶生涯的起点。

image.png

图为九十年代保康县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员组织烟农开展育苗培训现场会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覆膜技术的推广。“那时候大家都排斥覆膜,觉得多此一举,但我就想试试看,那年我是第一个尝试地膜烟,后面烟长的好,收益不错,大家也就跟着覆膜了。”在保康县两峪乡,李桂显在新技术运用中永远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正是他的大胆尝试,让他在烟叶生产中脱颖而出。

从土炉守夜到智能烘烤

谈及烤房的变化,李桂显感慨万千。“过去用土炉烤烟,那真是熬人,每隔三个小时就要添一次木柴,整夜整夜地守在烤房旁边,什么事情都不能干,现在加好生物质颗粒,自控仪上设置好参数,该干啥事就去干啥事,只需要按时观察一下就行。”

图为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保康县烟农用小烤房烘烤烟叶

土炉、普改密、“好日子”、卧密、生物质能源烤房(含热源外置、热源内置),一路走来,悄然间,保康县的烤房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了不断的更新迭代,逐步把人从烟熏火燎中解放出来,烤出来的烟叶质量也越来越好。据悉,2010年以后,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向着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迈进,推广密集烤房后,使用生物质颗粒烘烤,将农作物秸秆、木材厂下脚料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自2018年起,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逐步将烤房升级为新能源烤房,并配套智能化数控设备,烟叶烘烤实行了从“灰头土脸”到“轻轻一点”。

从人工劳作到机械作业

机械化带来的变革同样令人振奋。“过去我们种烟犁地都是用牛来耕,那时候整地,一个人拿着锄头忙活一天,最多整一亩地,现在有了起垄机,一个人一天能起垄四到五亩,效率提高了,还省了不少请工费。”

一直以来,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针对武陵秦巴生态区烟叶多为山地小规模种植,开展便携式移栽器、小型培土机、烟叶打捆机、电动环剥机等科技创新,打破地形地貌限制,通过对农机“小改小革”推动烟叶生产向机械化迈进。

图为2008年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烟叶职工观摩烟农使用烤烟编烟机

随着时间推移,两峪乡的产业日渐多元,核桃、板栗、蓝莓等特色种植相继兴起。“不少人都劝我改种核桃,说效益不错。”李桂显不干,“我种了十几年的烟,就是喜欢。”

这份喜欢,源于对烟叶的热爱,更源于烟叶产业带给他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在李桂显眼中,烟叶不仅是生计,更是倾注了三十三年心血的事业。

沟通的时间太短,道不尽保康烟叶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时间又过得太快,当年那个29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当上了爷爷。当我询问李桂显对烟叶产业的看法时,他脱口而出:“我觉得我还能再干四五年才会退休。”

在时代的浪潮中,李桂显早已是保康烟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技术变革的经历者,更是现在保康烟叶高质量发展的续写者。(付艺伟、王雪婷)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