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的田园诗意,如今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的“老酒堡”里鲜活流转。
74岁的店主曾德春站在升级后的店铺前,望着香樟林环绕的庭院中品茶品酒的游客与乡邻,眼角的皱纹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这个承载着200多年酿酒技艺的农家庭院,在襄州区烟草专卖局的精准助力下完成华丽蜕变,既延续了非遗文脉,更成为烟草部门践行乡村振兴使命的生动注脚。
图为曾德春展示他的自酿酒。
老酒堡的根基,深植于代代相传的匠心。1998年,46岁的曾德春怀着对酿酒的热忱,接过祖辈延续两百年的技艺火种,在自家庭院办起酿酒作坊,“老酒堡”的招牌就此在乡野间挂起。从筛选本村村民种植的高粱、小麦,到细致清洗、控温控湿发酵,再到精准把控蒸馏火候,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42度的温润、52度的醇厚、60度的浓烈,大麦酒、高粱酒、大米酒等多个品类,装盛的是乡村最本真的烟火味道。
2018年,为破解单一酿酒作坊的经营困境,曾德春扩大经营范围,申请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得知我这儿烟酒齐全,还有些日用品,乡邻们来得越来越勤了。” 曾德春笑着回忆,小店渐渐有了稳定人气。
但传统经营的局限很快显现。曾德春和老伴儿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店内仅有几排简易铁架充当货架,商品种类少且堆放杂乱;自酿酒和自家种的水果,最多只能销往周边村落,盈利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那时候就抱着守店的心思,觉得能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就行,从没想过这小店还能有别的出路。” 曾德春的话语里藏着当年的无奈。
转机出现在2024年的春天。襄州区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李久合主动找上门,一进门就被老酒堡的民俗底蕴和庭院周边的自然景致吸引:“曾大伯,您这地方有非遗技艺、有田园风光,完全能做成特色终端!” 为了让曾德春打开思路,李久合特意带他去城网示范终端观摩学习。看着人家规整的分区陈列、丰富的商品品类,曾德春茅塞顿开:“原来开店还能这么有讲究!”
图为升级后的老酒堡内景。
结合老酒堡的特色,李久合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筑梦有我”提质升级方案。“方案一出来,我立马就拍板了!” 曾德春的语气里满是认可。很快,老旧铁架被崭新的地柜、背柜取代,饮料、牙膏等村民日常所需的日用品一一补齐;卷烟、酒类、日用品实现分区陈列,店铺瞬间变得整洁有序。更让曾德春惊喜的是,李久合还建议他拓展30亩果园的时令水果采摘项目,为自酿酒设计不同规格的包装,让“单一售卖”升级为“体验消费”。
图为老酒堡的自酿酒在城网终端陈列。
改造完成后,烟草部门又为他量身打造服务策略。组合营销的效果立竿见影,商品销量明显提升,特色产品也人气大涨。更关键的是,烟草部门搭建的信息撮合平台,构建起 “资源收集—资质审核—终端筛选—需求匹配—自主对接”的农产品供应链。“烟草只做中间人,不赚差价,帮我们对接城区的老板。” 曾德春难掩喜悦,“现在酒根本不愁卖!游客来采摘会带几瓶,城区的店铺也帮我陈列销售。”
理念的转变让经营焕发新生。曾德春不再固守店铺,而是主动向游客推介自家的好酒、好果。如今每逢节假日,城区游客便循着口碑而来,有的观摩酿酒工艺、有的体验采摘乐趣,庭院里的烟火气愈发浓厚。
这份新生机早已超越个人生意的范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德春始终打磨技艺,老酒堡成了襄州区非遗传承的重要窗口;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他的果园带动了村民就业。“看着游客多了、村民有活干,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曾德春的话朴实却有力。
从守店谋生到主动发展,从单点售卖到产业链融合,老酒堡的蜕变之路,是烟草助力乡村终端转型的缩影,更是曾德春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74岁的他精神矍铄,坦言自己在致富路上仍是新时代的“新村民”。
香樟林下,酒香阵阵,这个百年老酒堡里,既酝酿着岁月的醇厚,更升腾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