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攻坚路:电力信息化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升级

2025-09-26 13:18:0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三大行业痛点逐渐凸显:新能源出力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三大行业痛点逐渐凸显:新能源出力受天气影响波动明显,传统负荷预测方法难以精准适配;多元电源大规模接入后,依赖人工经验的调度模式跟不上电网实时调整需求;不同厂家的新能源设备通信标准不统一,导致并网管控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电力系统向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方向升级。

“当前电力行业的核心矛盾,是传统技术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不匹配。要实现‘用绿电、保安全、提效率’的目标,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突破痛点瓶颈。”西安派尔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孝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2020年创立企业以来,他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深耕电力工程一线,带领团队完成了某沿海地区大型储能电站建设、某新能源集中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等重大项目。“电力信息化技术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深入变电站、储能场站,结合现场运维场景打磨方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正是这种务实的实践理念,让他精准捕捉到行业核心需求,为后续技术研发埋下了“问题导向”的种子。

某沿海地区大型储能电站项目推进过程中,新能源负荷预测难题率先成为阻碍项目高效运行的“卡点”。该电站配套的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地处沿海,受台风、阴雨等气候影响,出力时常出现骤升骤降。项目初期采用的传统预测方法,仅依赖历史数据推算,一旦遇到突发天气,预测结果便与实际情况脱节:有时预测风电出力偏低,储能电站提前放电备用,实际风力却比预期强劲,多余电能只能白白浪费;有时预测光伏出力稳定,储能未及时补电,突降的阴雨又让供电出现短暂缺口。

针对这一痛点,陈孝秋研发的“电力负荷预测与资源动态调配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平衡”的突破。这套系统不再局限于单一历史数据,而是整合新能源出力规律、实时气象信息、区域用电特征等多维度数据,通过自适应算法动态调整预测参数,彻底摆脱“一刀切”的僵化模式;更关键的是,系统不只是“算准数据”,还能基于预测结果自动生成储能充放电计划、可调节负荷响应建议,让储能资源真正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有效解决了此前预测与调度脱节的问题。

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电网主体,传统“分区调度、人工决策”模式的局限性,在某新能源集中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项目中愈发突出。作为新能源接入集中的区域,该地区电网已接入火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多类型电源,跨区域协同需求激增。过去依赖人工调度,不仅效率低下,还常因难以全面考量安全约束出现疏漏:有时因未能及时匹配新能源出力变化,导致火电机组频繁调整;有时因忽略线路承载极限,差点引发局部过载风险。

为此,陈孝秋研发的“电力系统智能调度与运行优化管理平台”,为电网重塑了“核心大脑”。平台融合多源数据感知、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技术,能自动接入全网常规电源出力曲线、新能源预测出力、储能电站状态、用户侧可调负荷容量等信息,形成“全网资源一张图”,让调度人员直观掌握电网全貌;同时,通过内置潮流计算、稳定校验等安全约束算法,结合“最低成本、最高消纳率”的优化目标,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在项目应用中,平台实现了电网状态精准识别、运行风险动态预测,不仅大幅提升调度效率,更有效解决了人工决策的滞后性与局限性,推动电网从“经验驱动”向“智能驱动”转型。

新能源要真正转化为可用能源,“并网管控”是必须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的广泛布局,设备标准不统一、通信不畅的问题逐渐暴露:部分场站因逆变器与调度系统协议不兼容,并网电压、频率等关键指标监测不及时;有些场站出现异常后,需人工现场处置,错过最佳调整时机,甚至引发场站脱网,直接影响电网稳定。

面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陈孝秋研发的“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与电力协同管理平台”,构建起源-网-荷协同控制框架。平台融合边缘计算、自适应控制、状态感知技术,在监测端通过毫秒级采样实时追踪并网关键指标,异常时立即预警并分析原因;在管控端建立场站与调度中心的直连通道,调度指令可直接下发至场站设备,实现并网参数远程调整;在数据端自动存储运行全量数据,为场站优化运维提供依据,全方位保障清洁能源顺畅并网,彻底破解了“并网难、管控难”的困局。

“这些成果的价值,不止于解决单个项目的问题,更在于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方案。”陈孝秋表示,当前很多中小电力企业和新能源场站想推进数字化转型,却受限于技术储备不足,“我们的技术成果能降低他们的转型门槛,让更多项目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从战略层面看,这些成果精准契合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向,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从社会价值来看,它们通过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力供应稳定,为“双碳”目标落地筑牢了支撑。

面向未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陈孝秋计划继续围绕行业新需求迭代优化三项成果,同时探索电力市场数字化、电网韧性提升等新方向。他所秉持的“从工程痛点出发,以成果固化创新,用技术服务战略”的逻辑,不仅是其技术成果的核心特色,更为电力信息化领域开发者提供了清晰指引——唯有锚定国家能源战略,扎根工程实践,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服务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张家颖)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