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福建省邵武市肖家坊镇的千亩沃野上,烟农巫自伟正在田里忙碌着。“85后”青年巫自伟,在城市闯荡近二十年后,返乡仅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转变——从因为技术不足导致30亩稻田几近绝收的“门外汉”,成为了335亩“烟稻融合”示范基地的“领头雁”,书写了一段返乡创业共富的佳话。
2020年初,在城市里打拼多年的巫自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回家!他带着积累多年的资金和经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坊前村,立志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人勤地不懒,功到自然成。”巫自伟满怀信心地说。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技术匮乏、经验不足,他承包的30多亩稻田几乎颗粒无收。那段日子,他常常独自蹲在田埂上,望着稀稀拉拉的稻穗发呆。“光有热情,真的不够。”他意识到,现代农业必须依靠技术和科学。
图为邵武市开展烟后水稻制种技能大赛。兰邵东供图。
挫折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坚定了他学习的决心。他积极参加邵武市农业农村局、邵武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主动向周围的老农请教,一遍遍跑田间、记要点、做对比、辨差别。烟稻轮作、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用地养地……他一点点啃、一步步学,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乡亲们口中靠谱的“技术能手”。“但是传统水稻种植产值不高,收入还是不太稳。”
真正让巫自伟找到节奏的,是“烟叶+水稻制种”产业融合项目。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双订单”模式的优势:“烟叶和水稻制种都是订单化生产,价格和销售渠道稳定,而且烟草和农业部门还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为我们搭建起了坚实的创业平台。要不单凭自己一股干劲,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
个人成功不是终点。由于出色的组织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眼光,巫自伟先后被推选为坊前村村干部、水稻制种产业经理、烟叶生产单元组长。他积极组织村民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聘请困难群众务工,免费提供种苗、传授技术。“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图为巫自伟在查看烟后水稻制种长势。黄德荣供图。
今年,巫自伟自己发展了335亩“烟叶+水稻制种”,纯收入达数十万元。他所负责的生产单元,推广“烟稻融合”产业达3000多亩,真正实现了从“自己富”到“共同富”的跨越。“土地活了,产业强了,家乡才会更美,我们的日子才会更甜。”
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巫自伟还在孜孜不倦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扎根乡村、回报乡梓的动人故事。而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新农人”,正以土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烟叶与水稻交织的大地上,绘就出一幅幅和谐共富的美丽画卷。(李凌璐、黄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