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东麓,连片葡萄园化作一望无际的紫色海洋,宁夏永宁葡萄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便镶嵌其中。这座2009年落地永宁县玉泉营镇的科技平台,依托宁夏兰山骄子葡萄酒庄有限公司建设,由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水分生理与节水栽培岗位科学家王振平博士牵头组建,既是破解宁夏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实践载体,也是推进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任务落地的重要基地。一群热血青年在此扎根,用汗水与智慧浇灌葡萄事业,书写成长答卷。
藤蔓间的实践课堂:理论融田间育新力
自投用以来,科技小院便是宁夏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学专业师生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核心实践阵地,也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成果展示与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在这里,课本知识变为可实操、可感知的技能,每一个种植环节都是生动课堂。
春季萌芽期,学生手持修枝剪“留壮去弱”,清理基部无效萌蘖,疏除多余结果枝;新梢长至30厘米时,将其均匀绑缚在铁丝架上;开花前,依枝条长度摘心。葡萄坐果至转色前,需精准把控水分管理,为优质葡萄酒打下原料基础。冬季修剪是关键,学生要区分结果母枝与延长枝,疏除多余结果枝,这关系到来年产量与果实品质。此外,学生还能全程参与葡萄酒酿造,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流程,见证葡萄蜕变为葡萄酒。在这里,学生掌握了全套技术,为宁夏葡萄产业培养全能人才,这离不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的奉献与支持。
在这里,学生不仅掌握葡萄栽培与酿造全套技术,更深刻体会每杯葡萄酒凝结的辛劳与智慧。这份体悟让他们珍视学习时光、热爱该行业,使得80%以上毕业生投身相关领域,科技小院也成为宁夏葡萄产业人才摇篮。这背后,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扎根一线的奉献——以田间为讲堂、以实践为教材,培育懂技术、接地气的专业人才,让农业教育在泥土中延续生命力。
科研攻坚:破节水瓶颈 多技赋葡业
以科研破解生产难题是科技小院核心任务。宁夏水资源短缺制约酿酒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王振平研究员带领团队聚焦贺兰山东麓种植区,开展节水灌溉专题研究,为“紫色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针对酿酒葡萄冬季根系冻害与水资源匮乏两大难题,王振平研发葡萄抗寒根域靶向灌溉节水栽培技术,较传统滴灌节水25%以上。该技术通过定向调控水分输送,将水精准送达根系主要分布区,引导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提升抗寒抗旱能力;同时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与养分流失,抑制杂草滋生、降低果际湿度,减少除草频次与果实病害,实现“节水、抗逆、提质”多重效益。
为明确该技术对葡萄生长的作用,博士研究生薛晓斌带领团队针对不同品种开展水分研究,发现其能增加根系导管密度、缩小导管直径,优化根系结构以利水分吸收,提升根系活力与抗逆能力,还能提高果实可溶性糖、氨基酸、花色苷及类黄酮含量,为技术推广筑牢理论基础。硕士研究生徐雯雯聚焦灌溉方式对比,旨在筛选最优节水灌溉方式;李丹丹以“南太湖特早”葡萄为材料,为优化鲜食葡萄灌溉策略提供支持。科技小院科研还延伸至技术创新领域。硕士研究生王佳慧针对风沙土保水能力弱的问题开展研究,郑明鑫则进行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葡萄水分状况研究,推动栽培智能化。
十五载深耕:筑葡业绿洲 育才促振兴
在王振平带领下,科技小院团队历经十五载深耕,攻克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痛点,为当地及全国葡萄产业注入动能,书写“荒漠变绿洲”奇迹,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贺兰山东麓曾长期受生态脆弱、品种退化、冻害频发等瓶颈制约。团队耗时15年攻关,构建 “产区优化—良种优选—生态建园—水肥管理—品质调控(含整形修剪与适度水分胁迫)” 栽培技术体系,不仅为冲积扇荒漠地区酿酒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筑牢根基,还在构建葡萄现代优势产业体系、推动西北生态文明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感、促进民族团结、厚植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科技小院核心成果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突破新品种选育瓶颈,从法、意等国引进34个酿酒葡萄品种(系)、14个砧木,优选出12个新品种与6个砧木,其中 “马瑟兰980” 在新种植基地占比超35%,为产业品种升级提供优质种源;二是创新生态脆弱区种植模式,明确 “含砾石淡灰钙土”为最佳种植土壤,首创“防护林营造 + 酒庄绿化 + 良种定植 + 生态栽培”四位一体生态建园模式,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万余亩,有效利用荒漠化土地37.7万亩,减少土壤风蚀的同时实现产业与生态修复协同;三是构建 “根系抗寒—标准整形—节水节肥—水分胁迫”四维联动绿色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抗逆砧木、土壤培肥提升根系抗寒能力,创新“矮化倒 L 形”“厂字形”宜机化整形技术,亩均节本400元且提升果实品质,依养分需求规律管理实现每亩节肥30-60kg、节水120-200m³,发现适度水分胁迫可提升果实花色苷含量,使葡萄酒甲氧基吡嗪含量降低50.3%。
近年来,团队响应国家号召聚焦非耕地利用,以限制原理为核心构建干旱盐碱荒地节水节肥葡萄种植技术体系,让千年盐碱荒地蜕变为优质设施葡萄基地。这座小院既是技术攻坚 “实验室”,也是乡村振兴“桥头堡”——成果为非耕地开发拓路,增加企业与农民收入;更是育人“沃土”,让学子深耕葡萄奥秘,传承科研热情。
葡萄架下的小院烟火:青春伴家常
夕阳西下,科技小院卸下忙碌。实验室偶有灯光亮着,科研人员整理数据;多数窗棂飘出饭菜香与笑语,日子如葡萄般酿着青春酸甜。夜幕降临,娱乐时光鲜活。葡萄架下,有人说笑唱曲、聊家常,更多时候围坐讨论实验进展——你一言我一语间,常撞出解决问题的灵感。月光洒下,葡萄藤沙沙作响,似在倾听年轻人心声。
这些细碎生活片段,串起小院温馨日常。学子们在此深耕科研、收获进步,更在烟火气里学会独立、合作与分享,感受“家”的温暖。这份温暖,也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笃定前行的动力。(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