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京市首个乡村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成立并举办首场活动。该实验室是在密云区东邵渠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西邵渠党支部村委会联合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北京沥塔创新智库共同建设的首个村级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地方推动“人工智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新实践,亦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京郊乡村基层服务的新试点。
(9月24日,北京首个乡村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成立)
西邵渠村作为红色基因英雄村、历史文化名村与科技创新示范村,始终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成立首个村级人工智能实验室,是西邵渠村在新时期的又一率先探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举措,也是响应北京市“科技赋能乡村”部署、密云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重要抓手。
实验室以培育“党建领航・数智兴村”党建品牌为指引,依托北京市首个“统农001号”科技小院,整合政府、智库、企业三方资源,构建“政府引导+智库运营+企业参与”的创新机制,旨在填补乡村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空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邵渠范本”。活动当天,东邵渠镇党委组织委员刘丽为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聚焦“智能村务、民生服务、科普培训、资源对接、非遗保护”五大功能,首期部署人工智能村务助手、健康咨询工具、图文视频生成软件等实用应用,并开展村民培训、企业交流、高校实践等活动,在为村民提升科技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同时,也为科技企业、科研团队提供一手的用户体验信息和技术迭代机会。
(9月24日,北京首个乡村人工智能实验室举办首场活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的9月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成立仪式当天,实验室举办“首期人工智能科普交流讲座”,由沥塔创新智库专家侯阳为村民讲解AI基础知识与应用场景,并现场体验AI修图、视频生成、健康咨询等功能,进行点对点交流互动。未来,实验室将不断拓展乡村场景下人工智能在农业、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力争为全国智慧乡村建设提供范本。
“实验室是技术与场景、供给与需求、理论与实践联结的枢纽。”实验室共建单位、沥塔创新智库合伙人刘晓枫表示,实验室将严格践行以民为本原则,务求吸引适合的科技项目和团队,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赋能点,为百姓提供科技“新农具”。
实验室共建单位、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与北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金钟总督老会”传承人签署了“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秘书长倪昊指出,这是一次知识产权服务基层与科技赋能乡村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未来将通过实验室,进一步推动非遗资源数字化版权建设,拉动更多企业参与乡村人工智能场景建设。
西邵渠驻村第一书记姚军甫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初心,是不仅要成为新兴技术的展示窗口,更要成为服务村务治理、科技兴农的智能平台;实验室将力所能及,让村民真正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温暖,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乡村、服务乡村、融入乡村。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光辉表示,村两委将抢抓机遇,结合村情村务,保障人工智能实验室发挥作用。
“乡村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人工智能在乡村场景下技术的落地、服务的延伸,是实现城乡科技融合、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实践,更是为乡村振兴这一广阔天地播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