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木承乡愁,善渡启新程:武义善渡民宿的文化共富路

2025-09-24 14:18:45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浙中武义古竹村小王船头自然村,晨雾漫过古竹溪的潺潺流水,半山腰处,一座由 170 多吨老船木搭建的建筑静静矗立。推开挂着铜铃的船木大门,老船舵做成的装饰在晨光里泛着温润光泽,游客陈先生正对着墙上的老式打字机

浙中武义古竹村小王船头自然村,晨雾漫过古竹溪的潺潺流水,半山腰处,一座由 170 多吨老船木搭建的建筑静静矗立。推开挂着铜铃的船木大门,老船舵做成的装饰在晨光里泛着温润光泽,游客陈先生正对着墙上的老式打字机扫码,听它诉说跨越山海的故事;村民李阿姨在船木茶桌旁冲泡新采的绿茶,茶香与老木的醇厚气息交织。“以前村里冷清,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这‘善渡’开起来,游客多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李阿姨的笑容里满是欣慰。这座承载着两代人乡愁的 “船文化” 民宿,正以独特的方式唤醒古村活力,铺就一条文化赋能的共富之路。

古船新生:当百年船木遇见乡土情怀

踏入善渡民宿,仿佛走进一艘停泊在山间的 “时光巨轮”。九块船木叠成的门头饱经风霜,拉拽悬钟时,清脆声响便唤醒了沉睡的船文化记忆;脚下的木质台阶留着海水浸泡的痕迹,顶天立地的船木梁柱上,深浅不一的桩孔和钉眼,诉说着曾经远渡重洋的峥嵘岁月。

“这些老船木都是有灵性的,每一块都藏着大海的故事。” 店主王文彪轻抚着船木吧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七岁便跟着爷爷在古竹溪渡口撑筏摆渡,船文化早已融入血脉。2015 年,在老挝海滩见到一艘 48 米长的木制古船时,乡愁瞬间涌上心头 —— 他毅然拆解古船,历经周折将 170 多吨船木运回故乡,以 “修旧如旧” 的理念,将三幢老宅改造成如今的善渡民宿。

在这里,老船木的价值被发挥到极致:船木制成的会议桌棱角饱满,博古架带着自然弧度,就连客房里的茶水台,都保留着原木的纹理与质感。更令人称奇的是,王文彪还将山体打通,开凿出冬暖夏凉的洞穴,窖藏着八吨名酒,船木装饰与酒香交融,让每一位访客都能在山海之间,触摸到时光的温度。

文化赋能:“时间博物馆” 点亮精神共富

如果说船木是善渡的 “骨架”,那么文化便是它的 “灵魂”。在善渡民宿里,随处可见充满年代感的藏品:上个世纪的手摇古董电话机、泛黄的小人书…… 每一件藏品旁都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了解背后的故事,这里也因此被游客称为 “山间的时间博物馆”。

对游客而言,善渡带来的不仅是住宿体验,更是一场文化之旅。孩子们在船舵旁畅想大海,年轻人在无边泳池边打卡拍照,老人们则围坐在船木茶桌旁,听王文彪讲述他游历 27 个国家的经历与返乡的初心。“这里没有商业化的喧嚣,只有文化的沉淀和乡愁的味道。” 来自上海的游客周女士说,她已经是第三次来善渡,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文化细节。

模式创新:“善渡” 引领乡村共富新路径

善渡的成功,不止在于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探索出了 “文化 + 民宿 + 产业” 的共富新模式。王文彪始终记得爷爷 “以船渡人” 的初心,如今他以 “善渡” 为纽带,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目前,周边已有 40 多户农户通过参股或直接就业的方式,在善渡实现增收。村民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制作手工艺品卖给游客,曾经冷清的古竹村,如今变得热闹非凡。2023 年,善渡民宿接待游客超 8000 人次,不仅带动了当地茶叶、土蜂蜜等特产的销售,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

站在善渡的露台远眺,古竹溪蜿蜒流淌,船木建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艘由老船 “变身” 的民宿,正以文化为帆,以乡愁为桨,载着村民的希望,驶向乡村振兴的新航程。它用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当个人情怀与乡村发展同频,便能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共富之歌。

作者:武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叶宇忻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