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活起来:四所联动,让矛盾“有处说、有人管”
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多头管、管不好”。棣丰街道综治中心瞄准这一痛点,创新推出“四所联动”机制——将派出所(执法保障)、司法所(专业调解)、律师事务所(法律支撑)、民政所(民生兜底)四大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矛盾化解的“闭合回路”。
过去,居民遇到拆迁安置、劳资纠纷等问题,常需往返多个部门;如今,在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登记诉求后,工作人员会根据问题类型,当场分流至对应的“四所”成员单位,并明确“1小时分流转办、24小时初步反馈、7日办结回访”的时限要求。遇到复杂矛盾,街道还会启动“四步闭环”处置法:快速响应摸情况、分类处置定方案、多方会诊破难点、跟踪问效防反弹,确保矛盾“不悬空、不断线”。
今年棚改攻坚期间,街道在综治中心专门设立“空间拓展解纷工作室”,组织“四所”及社区骨干力量全程参与。
响应快起来:棣一时间,让风险“早发现、早化解”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棣丰街道综治中心聚焦小微矛盾易发、多发特点,打造“棣一时间”纠纷快速调处品牌,构建起“1+44+N”三级治理网络——1个街道综治中心统筹调度,44个社区(村)综治工作站(15个社区,29个村)驻点服务,N个网格微站点延伸触角,确保矛盾“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在社区,“楼长+楼道长”微网格模式让矛盾“浮出水面”,停车位划线纠纷、物业费收取争议等小问题,网格员15分钟内响应、24小时内办结;在商圈,试点“商圈服务中心”联动商户建立纠纷联调机制,今年以来已化解经营纠纷43起;通过动态数据研判与跨部门联席会商,提前完成8000户居民供暖管网检修、暑期“错时开放”服务2000余人次青少年,将风险化解在“未发时”。
“楼道灯坏了?扫码报修!”居民王阿姨指着单元门新贴的“山东解纷码”说。她回忆,前阵子楼道灯故障,扫码后不到半小时,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维修师傅上门了。“以前得等半个月,现在‘棣一时间’真管用!”
力量聚起来:群防智治,让平安“共建、共享”
基层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棣丰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整合人防、技防资源,构建起“全民参与、智慧赋能”的平安防线。
在“人防”端,99支“民警+网格员+志愿者”治安联防队活跃在大街小巷,11支“和事佬”“银辉调解团”等特色队伍常年穿梭于群众身边,群防力量达992人;300余名外卖员、快递员变身“移动哨兵”——他们通过“山东解纷码”一键上报矛盾纠纷、风险隐患226条,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眼睛”。为激发参与热情,街道推出为新就业群体购买年5万元的意外险,每月组织体检等服务,让“平安守护者”既有荣誉又有保障。
在“技防”端,全域升级的“雪亮工程”2.0版布建智能监控3300余处, 在城市主街及人员密集区,推进“补网工程”,计划新增92台智能感知设备,加强对重点场所的智慧监测与动态管控;在农村,街道扎实推进“邻里守望”工程,以王白杨村为试点,11个重点村实现740余处监控组网全覆盖,“户主信息地图+实时监控”联动系统更让矛盾处置“分秒必争”,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服务暖起来:心安工程,让幸福“可感、可触”
基层治理的温度,最终要落在群众的“心坎上”。棣丰街道综治中心坚持“解纷”与“解忧”并重,将治理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在“解纷”上,中心设立家事纠纷、劳动争议及“孙长忠调解室”等特色平台,提供“点单式”精准服务:家事调解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人民调解员以“摆事实”的态度维护群众权益,今年以来已受理各类专业调解需求127件,成功率96%。
在“解忧”上,中心把目光投向“民生小事”——在王白杨村等乡村治理区打造“心安工坊”,引入服装加工等项目,开发“妈妈岗”“银发岗”等灵活就业岗位217个,实行弹性工作制,村民月收入最高可达4000元,村集体年增收超5万元;同步建设“心安塾”技能培训平台,开设电商直播、家政服务等课程。村民王大姐笑着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点生活费,日子越过越踏实!”
从“四所联动”的机制创新,到“棣一时间”的速度担当;从群防群治的共建共享,到“心安”服务的民生温度,棣丰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用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矛盾化解不是“终点站”,而是“连心桥”。(丁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