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层薄纱,轻轻吻过歙县古城的马头墙。檐角下挂着的铜铃随风轻晃,叮当作响。街边卖徽州糕饼的铺子还没关张,竹簸箕里的芝麻酥散着暖香,混着青石板路在余晖里透出的温润气息,把古城的傍晚衬得格外熨帖。忽然,一阵铿锵的锣鼓声从巷口滚来——先是沉稳的大鼓“咚、咚” 敲着节拍,接着小锣与唢呐跟上,欢快的旋律瞬间打破了古城的静谧。循声望去,二十余盏鱼灯正顺着中和街缓缓游来,红绸镶边的灯身裹着细密的竹篾,烛火在灯内轻轻跳动,将灯身上彩绘的鱼鳞映得层层分明,金的、红的、银的纹路在夜色里流转,仿佛一群刚从新安江跃出的锦鲤,带着水乡的潮气与灵气,穿梭在黛瓦粉墙的街巷间。
执灯人多是当地四十岁上下的汉子,他们扎着藏青色头巾,穿靛蓝粗布短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那胳膊上还留着常年干农活、削竹篾的老茧。随着鼓点变化,他们腰身灵活转动,有的侧步滑走,让鱼灯“摆尾”时甩出细碎的光影;有的踮脚仰头,让鱼灯“昂首”时像要跃向天际。灯影落在马头墙上,竟真像一群活鱼在青砖上游弋,引得路边人群阵阵欢呼。白发苍苍的吴奶奶坐在巷口竹椅上,手里攥着给孙辈织了一半的毛衣,望着鱼灯的眼睛里满是追忆,嘴里轻声呢喃:“又见鱼灯游,岁岁盼丰收哟……”她身后,七八岁的孩童们挣脱父母的手,举着糖葫芦追着灯影跑,清脆的笑声混着锣鼓声,洒满整条街巷。还有几位穿汉服的姑娘,提着绣着缠枝莲的裙摆,举着相机蹲在路边,镜头紧紧跟着鱼灯,生怕错过这灵动的瞬间——她们说,是刷到鱼灯巡游的短视频来的,“要把古城的热闹与诗意,都装进相册里”。
歙县的鱼灯里,藏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每一根竹篾都缠着岁月的故事。早年间,徽商踩着新安江的浪涛下江南,商船队在江上行夜路时,船工们便用山里的毛竹削成细篾,扎成半人高的鱼灯,再糊上楮树皮纸,点上蜡烛挂在船头。昏黄的灯光映在江面上,既为船队指引方向,也祈求着水路平安、生意顺遂——那时的鱼灯,是商船在暗夜里的“眼睛”。而新安江的渔民,对鱼灯更怀着一份敬畏。每逢捕鱼旺季来临,渔民们会先在江边摆上供品:一碗米酒、一碟新鲜的银鱼、一块刚蒸好的米糕,对着江水祭拜江神,再举着鱼灯沿江巡游。灯影在江面上拉长,渔民们唱着古老的渔歌:“新安江,水泱泱,鱼灯亮,满舱粮……”那歌声里,满是对江水馈赠的感恩,对鱼虾满舱的祈愿。一代代歙县人,把扎鱼灯的手艺口传心授:选竹要选三年生的毛竹,柔韧性最好;削篾要匀,薄得能透光却断不了;颜料得用徽州特有的石绿、朱砂,调上糯米糊,这样画在纸上才不褪色。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歙县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
如今,这古老的鱼灯,在新时代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年过七旬的程师傅正坐在小马扎上,耐心教导几个年轻人扎鱼灯。他手上戴着顶针,指尖沾着些颜料,指关节处还有道浅浅的疤痕 —— 那是年轻时削竹篾不小心划的。“削篾要顺着竹纹走,急不得。”程师傅拿起一根竹篾,示范着如何转弯,“你们看,这鱼尾巴要扎得软一些,舞起来才灵动,就像真鱼在摆尾。”旁边的小姑娘没掌握好力度,竹篾断了,程师傅不责备,只是笑着递过新的:“我年轻时学这个,断了十几根竹篾呢,慢慢来,鱼灯要活,得把心放进去。”工坊外的文创店里,更是热闹:迷你鱼灯挂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灯身只有巴掌大,能装小 LED 灯,轻轻一捏就亮;鱼灯纹样的丝巾、笔记本、蜡烛,摆了满满一货架。游客们不仅能观赏鱼灯巡游,还能报名参加鱼灯体验课——跟着师傅学扎小渔灯,糊纸、绘图、点灯,最后捧着自己做的灯走在古城里,成就感满满。
当鱼灯巡游至许国石坊下时,鼓点渐渐缓了下来。执灯人围成一个圆圈,鱼灯首尾相接,烛火在灯内摇曳,把石坊上的雕刻照得格外清晰——那龙纹的鳞片、凤羽的纹路,都透着明代石雕的精致。石坊的沧桑与鱼灯的灵动交相辉映,周围的人群也安静了些,有人小声赞叹,有人举起手机录像,还有位老人正给身边的孩子讲许国石坊的故事:“这石坊是明朝时建的,以前啊,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看到这么热闹的鱼灯……”我望着这流动的光影,望着人群里或熟悉或陌生的笑脸,忽然明白,这鱼灯从来不只是灯。它是歙县人用火与纸保存的记忆,是千年不绝的文化血脉在夜晚的显形。那些执灯人舞的不只是竹架纸皮,更是一个民族深沉的图腾——对水的感恩,对丰收的祈愿,对生命的欢歌。
如今的歙县徽州古城,每月都会不定期举办鱼灯巡游活动。不必等到春节元宵,或许是某个周末的晚上,或许是中秋、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只要巷口的锣鼓声响起,那盏承载着千年文脉的鱼灯便会如期而至。中秋时,鱼灯巡游还会搭配着赏月活动,古城里挂起一串串红灯笼,徽州戏班在街边搭起小戏台,唱着《徽州往事》,游客们跟着鱼灯走,累了就坐在街边吃块徽州月饼,听戏里的婉转唱腔;周末时,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孩子们看完巡游,还能去非遗工坊做小渔灯,把“鱼灯”带回家。这鱼灯,早已不再只是传统民俗的符号,更成了古城文旅发展的“名片”,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暮色渐深,鱼灯游过青石板路,掠过马头墙,灯光映在游客的笑脸上,也映在古城的岁月里。这跳动的鱼灯,照亮了歙县的过去——那商船的帆影、渔民的歌声,也照亮了古城走向未来的路——让非遗活在当下,让文化传向远方。它像一条纽带,连着歙县的历史与现在,连着当地人的乡愁与游客的向往,让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永远明亮。(作者:孔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