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暑期,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赴天长市“格物砺文”文化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天长市郑集镇,在郑集678乡愁记忆馆开展以"留得住乡愁,青春在行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和互动交流,队员们探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路径,深刻感受了传统农耕文明的魅力。
(图为“格物砺文”文化实践团队合照 潘柯妤 供图)
郑集原名向阳公社,占地68.7平方千米,于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荣誉称号,是中国农村文化的发源地,这两年郑集打造以"向阳花开"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展,向人们展示郑集的历史沿革,在原农村文化中心旧址打造设有农耕文化、戏曲文化和知青文化三个展区的"678乡愁记忆馆"。
在"农耕印记"展区,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犁铧、纺车等传统农具,并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了解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农耕智慧。"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凝聚着祖辈们的生存智慧,让我们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队员洪少峰感慨道。“对的,这些老物件都温情犹在,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乡愁。”讲解员补充到。
(图为讲解员在讲解风谷车 潘柯妤 供图)
声腔温润了乡音,"曲韵声腔"展区展现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当地流传的"一日不唱戏,心中无所寄;一天不听曲,食中无滋味"俗语,生动体现了戏曲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团队还现场观摩了经典唱段《王瞎子算命》,在声声戏腔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志愿者们观看戏曲 潘柯妤 供图)
“芳华流年”展区内,泛黄的老照片、老电视机、老纺织机等实物,生动还原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知青响应号召、扎根向阳公社的奋斗场景。队员们驻足在知青下乡教书的照片前,聆听讲解员讲述知青们投入农村建设时的故事,透过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物件,深切体会到“艰苦中坚守、奋斗中成长”的知青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在模拟缝纫 潘柯妤 供图)
在实践总结会上,队员们围绕"如何留住乡愁"展开讨论。大家建议,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展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将农耕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组织"乡村记忆"摄影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乡愁文化走近更年轻的群体。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也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乡愁不仅是怀旧的情感,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既要守护传统根脉,也要用创新让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