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田里的守望:把日子“烤”出甜

2025-09-16 09:51:30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九月的保康县歇马镇白竹村,山风裹着烟叶的香甜漫过田埂。夕阳西下时,张仁尧总会站在新房院子里,望着对面坡上的那栋老房子——那是他和妻子张德翠的婚房,如今老房门前的小路笔直通向新房,路两旁35亩烟

九月的保康县歇马镇白竹村,山风裹着烟叶的香甜漫过田埂。夕阳西下时,张仁尧总会站在新房院子里,望着对面坡上的那栋老房子——那是他和妻子张德翠的婚房,如今老房门前的小路笔直通向新房,路两旁35亩烟田正陆续成熟,一片片黄绿相间的烟叶在余晖里泛着柔和的光。

“老张,准备吃饭喽!”院子那头,张德翠系着围裙,嗓门响亮。她手里拎着竹筐,脚步轻快地迈过田埂。熟悉的人都爱喊她“小辣椒”,不仅因为她种的辣椒漂亮,更是因为她性格爽利,家里大小事务拿主意时从不含糊,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媳妇”。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张仁尧,看着不像常年扎在田里的烟农,倒像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可一说起烤烟技术,他眼里便亮起了光——作为白竹出了名的“烤烟能手”,他烤出的烟叶色泽金黄、油分充足,烟站技术员每次来都忍不住称赞:“张仁尧烤的烟,真是咱这里的标杆。”

(图为百峰烟站技术员在张仁尧家入户预检)

傍晚的烤房里,新一轮烘烤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烤房就像个娇气的娃娃,温湿度差一点都不行。”张仁尧边调试边说,手指在温控仪上熟练操作。每到烤烟季,邻居们总爱来请教,他从不藏私,常顶着烈日帮别家检查烤房、调整参数。去年烟农张合全家的烤房出了故障,眼看一炉烟就要毁在手里,张仁尧连夜赶去,和技术员一起查问题、调设备,一起守着烤房5小时,直到烟叶顺利出炉,才松了口气。“都是种烟的,知道有多不容易,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他总这么说。

田里的活儿,夫妻俩是默契十足的搭档。早上天刚亮,两人就扛着农具下田,张仁尧负责烟株环剥,动作细致又麻利;张德翠则紧随其后抹杈,手法娴熟不拖沓。有时张仁尧一伸手,张德翠不用回头,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工具;有时张德翠递过水壶,张仁尧接过来便懂,是她怕自己累着,催着歇会儿。“结婚这么多年,没说过多少甜言蜜语,但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啥。”张德翠擦了擦额头的汗,嘴角带着笑,“他是文化人,懂技术;我嗓门大,能张罗,我俩在一起,啥难事儿都能扛过去。”

(图为张仁尧、张德翠夫妻一同采收)

除了35亩烟田,家里还种着两亩辣椒,院角的猪圈里养着两头肥猪。张德翠心思细,会盘算:辣椒能腌能卖,猪粪能当肥料,一家人的生活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上学的学费、生活费,也全靠这片烟田和夫妻俩的双手,一点点挣出来。

新房是三年前盖的,红砖墙、亮窗户,旁边就挨着新建的烤房。而对面坡上的老房子,土坯墙、木格窗,陪伴了夫妻俩最艰苦的岁月。老屋到新楼不过百米,却见证了夫妻俩这十几年来的奋斗。“2009年刚返乡种烟的时候,还住在那边老房子。”张仁尧指着老房的方向,“那时候刚开始种烟,只种了5亩,浇水、除草全靠人工,烤房也是土烤房。”如今,烟田里用上了机械化农具,浇水有滴灌,除草有机器;烤房也换上了智能温控设备,日子像炉里的烟叶一样,渐渐“烤”出了甜滋味。

每天晚饭时分,是这个家最热闹的时候。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晚霞洒在烟田里,也洒在新房的院子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丰盛的晚餐。风从烤房方向吹来,带着刚出炉时的烟叶甜香,混着饭菜香,成了这个家最特别、最踏实的“烟火气”。

(图为张仁尧、张德翠夫妻牵手走在回家路上)

田里烟叶还在分批采摘,烤烟的甜香仍在空气中弥漫。张仁尧和张德翠并肩站在院子里,望着被晚霞染红的天空。十六年光阴,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双手把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彼此眼中最美的模样。这藏在烟火气的默契和守望,伴着空气中飘不散的甜香,就是这对烟农夫妻写给彼此最真挚的诺言。(文/陈璐、陈宝凤、王雪婷 图/王烁、张大炳)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