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体育强国”战略,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2025年8月22日至28日,成都理工大学“凉山火把・体旅拾光”实践团队在余志勇老师带领下,深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五县市,开展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的实地调研,探索民族体育与文旅融合新路径,为当地体育旅游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探索:从资源挖掘到潜力释放
在昭觉县谷克德高山云地,团队发现其高海拔地形适宜开展徒步、骑行等户外项目,彝族摔跤、射弩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广受欢迎,建议融合自然景观与民族特色,打造“体育+生态”体验区,提升资源利用率。海花沟康养胜地凭借气候优势,发展“旅居+轻体育”,满足银发群体需求,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展现体旅融合前景。
在德昌县角半村,团队与农户深入交流,发现农户尝试在樱桃采摘季加入趣味传统体育游戏,吸引家庭游客。团队建议编写民族体育教学手册,帮助农户提升服务能力。西昌市火把广场与航天大道通过空间重构与活动集成,将传统火把节与现代城市功能结合,成为展示彝族文化和体育活力的创新窗口。
教育赋能:从播撒种子到点燃希望
在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团队为村里的孩子举办了一场题为《用旅游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让我们从家乡走向远方》的知识讲座。余老师用亲切的语言,介绍了民族体育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价值,结合凉山本地的景点与故事,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既能用脚步丈量远方,也能用智慧建设家乡,把凉山的美丽和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抽象的“大道理”变成了身边看得见的“好风光”。讲座中,孩子们积极互动,分享家乡故事,眼中充满自豪。
讲座结束后,团队为每位孩子分发了学习文具和纪念品。这次讲座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旅游、关于未来的种子,更通过真诚的互动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团队后续将整理讲座内容,形成简易民族体育文化读本,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展望未来:从调研收获到行动规划
此次凉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更是一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队员们表示,将带着调研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智慧转化为助力彝乡发展的实际行动,让体育活力在新时代的沃土上持续绽放,共同绘就民族地区振兴发展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