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节在俄罗斯莫斯科举办。中国闽江学院青年教师、青年中提琴演奏家张铠麟,在音乐节期间完成多场精彩演出,以琴声搭建起中俄文化交流的纽带。
本次音乐节的场地选择颇具匠心——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到柴可夫斯基故居,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音乐与历史形成深度对话。
9月6日,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内,张铠麟与上海爱乐乐团的合作格外引人注目。亚历山大・柴可夫斯基的《第二中提琴协奏曲》在他们的精彩演绎下,既完整保留了俄罗斯音乐的抒情传统,又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独特视角,赋予作品别样的艺术张力。“音乐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语言,”张铠麟在演出后坦言,“通过中提琴,我能够表达那些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情感,这种情感能直抵人心,超越国界的阻隔。”
9月7日,演出场地移至柴可夫斯基故居。在这里,张铠麟与俄罗斯著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玛丽亚・安德烈耶娃携手,同上海爱乐乐团共同演绎布鲁赫《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中提琴与小提琴的旋律对话中,两种音色巧妙交织,勾勒出丰富而和谐的音响世界。“与张铠麟的合作,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国音乐家的专业素养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玛丽亚・安德烈耶娃评价道,“尽管我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对音乐的热爱让我们心灵相通。”
张铠麟与上海爱乐乐团演奏家共同呈现吕其明的《红旗颂》——这部作品饱含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兼具重要历史意义的场地奏响,更添一份特殊的情感共鸣。
媒体对此次演出给予高度认可:“张铠麟先生的艺术造诣和对音乐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中提琴演奏家,更是传递文化的桥梁,其表演让俄罗斯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艺术家的专业精神与文化底蕴。”
每一场精彩演出的背后,都是无数日夜的刻苦练习与精心筹备。为备战此次音乐节,张铠麟倾注大量心血:从曲目的精心选择,到演奏风格的精准把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与推敲。准备过程中,他不仅深入研究三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与音乐风格,更注重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尝试在保留原作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东方音乐的细腻表达,让中西音乐特质自然交融。
与上海爱乐乐团的合作也需充分磨合默契。尽管双方此前已有合作基础,但为在国际舞台呈现最佳状态,张铠麟仍提前与乐团开展多次排练,仔细反复磨合每一个乐句的处理方式。“国际舞台上的演出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中国音乐家的水准,”他认真地说。
作为闽江学院的青年教师,张铠麟的艺术实践与成就,亦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据悉,以本次音乐节为起点,中俄两国后续还将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包括音乐家互访、联合创作、艺术节合作等。“我希望这次演出只是一个开始,”张铠麟展望未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俄罗斯音乐家合作,探索中俄音乐融合的更多可能;也希望能带领更多中国青年音乐家走上国际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