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东桥村迎来了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伍。武汉学院会计学院赴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社会实践团在辅导员吴元鑫和队长刘晶晶的带领下,深入该村开展"乡音伴岁月·田间传温情"主题关爱活动,为当地留守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衡阳市60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已超过12万人,他们不仅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更长期面临着精神孤独的困扰。东桥村作为典型的"空心村",全村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3%,其中独居老人超过20户,且多数老人每月与子女通话不足一次。
实践期间,大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在72岁王奶奶的指导下学习采摘玉米,并帮助老人们分担农活。傍晚的村祠堂,实践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音会”。68岁的刘爷爷向同学们讲述了1975年全村合力修建水渠的奋斗往事,76岁的赵奶奶即兴教唱湖南花鼓戏,现场气氛温馨热烈。同学们还主动走访多户独居老人,帮助打扫院落、整理菜园。81岁的刘爷爷因腿脚不便,菜园荒废半年,看到同学们精心打理后感动地表示,“这些孩子就像自己亲孙子孙女一样贴心。”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新鲜活力。"东桥村村支书刘红喜表示,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双重困境,据了解,大多数老人每月与子女通话不足一次。实践团不仅帮助老人们干农活、做家务,更通过倾听和交流,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这次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劳动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武汉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吴元鑫表示,"同学们在服务中增长了见识,在实践中传承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中'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 据悉,东桥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返乡陪伴日"长效机制,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关爱服务。武汉学院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为农村留守群体送去更多温暖与关怀。(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