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琳医生: 铸牢兵团精神底色,深耕边疆守护健康

2025-09-09 10:38:5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辽阔无垠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医者,他的名字如同巍峨的加伊尔山一般,沉稳而温暖,他就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李琳医生。2025年7月14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魂驻边疆·薪传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辽阔无垠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医者,他的名字如同巍峨的加伊尔山一般,沉稳而温暖,他就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李琳医生。2025年7月14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魂驻边疆·薪传大漠”寻访兵团故事实践团与“胡杨星火·杏林筑梦”中华文化传承团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卫国戍边”暑期实践活动,专程探访“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李琳医生。这位扎根边疆三十七载的医者,用一生践行“医卫戍边”的誓言,在牧民心中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图一 李琳医生与实践团合影)

在方圆六十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想象其辽阔程度或许并不容易。在我们看来,这可能相当于在柏油路上行驶一个小时左右的距离。然而,对于李琳医生而言,“60公里”可能意味着一整天在雪原上的跋涉,以及他长达三十七年巡诊之路的全部历程。在这三十七年中,他见证了从骑马穿梭于崎岖不平、碎石遍布的山路,到驾驶摩托车在狭窄的小道上穿行,再到驾车访问各个牧民家庭的变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行走的痕迹,每一位牧民都感受到了他带来的安心与温暖。

自1988年退伍后,李琳医生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累计巡诊17万公里,救治群众1.5万余人次,接生300多个新生命,其中90%为哈萨克族婴儿,他被少数民族儿童称为“汉族爸爸”。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李琳医生自学医学知识,因牧区哈萨克族居多,他又自学哈萨克语,如今能流利问诊,还会背诵哈萨克族谚语,成为牧民心中的 “阿合奇(医生)”,他将青春献给了大山和牧工。

(图二 李琳医生为实践团展示出诊照片)

在面对面交流环节,李琳医生向青年学子展示了他坚持几十年的“好习惯”——将病情内容书写记录下来,他说道“我现在最大的烦恼就是不会使用电脑,我都是找身边的年轻人帮忙。”每当谈到他治疗过的每一位重获健康的患者,他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并告诫大家要以“尊重”和“真心”对待他人。李琳医生也向青年学子们展示了他到居民家中为其治疗的图片,这些图片代表着李琳医生的一次次出诊、一次次实践。

李琳医生深情寄语青年学子:“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温度,真心换真心。你们要把患者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把边疆的安康当成毕生的追求。”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李琳医生“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依然清晰可见。石医学子在交流后表示:“李医生用一生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作为医学生,我们要像他一样,真心换真心,以情待人。”“李医生教会我们,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像他那样,用每一次出诊、每一次治疗去践行。”

(图三 李琳医生与实践团交流)

最后,他向青年学子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医生的期望和厚望。首先是“保重身体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继续自己的工作;其次是“好好学习”,李琳医生表示自己仍在不断学习中,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重新拿起书本,用了三年时间获得了学位。同时,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将更先进的技术带回。他感慨地说:“像八师石河子医院有了心脏搭桥技术,一下子就解决了心梗的大问题。”他感慨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对我们寄予了厚望。

山因脊而雄伟,屋因梁而坚固。榜样的事迹是激励兵团学子艰苦奋斗的火炬,是引领青年医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夕阳照在诊室的墙上,那些泛黄的旧照片中,年轻的李琳骑在一匹枣红马上,药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三十七年,影子未断,路仍在延伸。我们年轻一代医学生的路也在继续,踏着前辈的足迹,重温那铮铮的兵团精神,向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方向不断前进。我们将继承李琳医生的榜样力量,让他的两种精神——兵团精神与白求恩精神,在新时代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魂驻边疆·薪传大漠”“胡杨星火·杏林筑梦”实践团

文:金容辰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