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襄阳保康烟区,烟农们忙碌的穿梭在烟田间,采收着成熟的烟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曾经几度贫瘠的土地,如今正以烟叶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动人篇章。
图为官斗烟区烟叶分级培训现场
从“土坷垃”里找出路
“以前种玉米、红薯,忙活一年也就够糊口”金包村老烟农江孝军的话里,藏着欧店烟区曾经的窘迫。多年前,这里农业结构单一,传统种植模式让土地产出率低,老百姓收入极低,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生活。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在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带领下,欧店村逐渐走上了烟叶生产之路。
近年来,为了使烟叶规模化、产业化,烟区开始实行土地流转,起初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祖祖辈辈的地,流转出去能靠谱?”,技术人员挨家挨户为农户算明白账:“规模化种植能降成本、提效益,每亩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比自己种强多了!”渐渐地农户见到了可观的收入,连片的烟田取代了零散的地块,标准化烟叶种植基地在田间铺展开来。
智能化为金叶赋能提质
图为欧店烟区智能化烘烤系统
烘烤是烟叶品质的“关键一环”,也是烟农最头疼的环节。为帮助烟农烤出“金叶”,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精心制作了烘烤挂图张贴到每一个烟炉上,烟农可以参考挂图进行烘烤。
“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看烟叶变化,现在我也能当“土专家了。”陈开华边说边展示他手机里的“烤房数据”,上面详细记录着每炉烟叶烘烤的参数和数据。“这智能烤房真是好东西!以前凭感觉,十炉能有三炉烤坏,现在温湿度全由电脑控制,每片烟叶都金黄黄的。”在官斗烟区的烤房群前,烟农陈开华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字,笑得合不拢嘴。
黄金叶撑起“钱袋子”
烟叶产业还带来了务工收入,每到烟叶采收季,周边村庄的闲散劳动力都来烟田打工。“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正在采摘烟叶的村民说。
随着烟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种烟。卢远智就是其中之一,他看着家乡的人靠种烟赚到了钱,还能照顾家人,于是便从广州回答家乡种植烟叶。
沿着宽敞的柏油路走进欧店烟区,昔日的土坯房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楼房,每家每户房前都停着小轿车,官斗向阳文化广场上村民在傍晚休息。烟叶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乡村面貌的提升,村里的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村里的卫生所、综合服务社等设施一应俱全。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欧店烟区的烟叶故事,是襄阳市保康县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向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