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技术要跑襄阳、上武汉,如今专家就在家门口,手机就可以请教。”保康县歇马镇烟农王晓虹指着正在自家烤房调试温湿度传感器的“乡土导师”刘怀旭说道。近年来,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积极推进职业烟农培训工作,实现了从“小规模集中班”到“90%覆盖”的转变,切实解决烟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问题,为烟农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三场集中班,390名学员打样
“2024年我们共办了3期职业烟农集中脱产培训班,合计390人,满意度全部在99%以上。”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张飞用一组数字开启了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职业烟农培训的篇章。
赛马选型——农机“打擂”。培训期间同步举办“农机擂台赛”,旋耕机、培土机、覆膜器等12台套设备现场PK,烟农边看边试,当场选出7种适合山地的“轻骑兵”。这一举措不仅让烟农们直观地了解了不同农机的性能,更切实减轻了他们的购机负担,为机械化种植推广迈出了坚实一步。
图为两峪乡麻坪村召开的农机选型现场会
田间过招——大伽“会诊”。省烟科院把课堂搬到烟田,现场解剖青枯病株,开出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处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烟农们在田间地头就学到了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跟踪问效——服务“在线”。培训结束即建立学员“一人一档”,县局62名烟技员包片到人,电话、微信、上门“三合一”回访,累计解决技术难题680余个。这种持续的跟踪服务,确保了培训效果的落地,让烟农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真正做到了培训服务的“跟踪问效”。
2025:三个转变,让培训“触手可及”
“390人只占全县职业烟农的三分之一,必须让剩余1000多人一个不落进课堂。”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在年初会上立下“军令状”。
从“部分少数”,到“绝大多数”。全县9个乡镇、19个种烟片区,培训人数达千人,覆盖率90%以上,比去年翻了两番还多。这一转变让更多的烟农享受到了专业的培训服务,大大提升了烟农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从“外来专家”到“本地状元”。师资队伍不再局限于外来专家,省公司、恩施、十堰、宜昌、襄阳、枣阳、南漳、保康等地的技术人员,包括本地的“土专家”都加入到了培训师资队伍中。他们用方言在垄间、烤房做示范,着重解决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等环节中的顽瘴痼疾,真正做到了接地气、解难题。
图为省公司烟科院现场讲授烟叶调制知识
从“坐着听”到“走着学”。“四天三夜”跨区研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骨干烟农赴枣阳、兴山、房县,现场观摩“粮烟菜”复合种植、新能源电烤房、农机共享平台等先进模式和技术;县内 “移动课堂”也开到了苗棚、烟田、烘烤工场,让烟农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图为参训烟农赴十堰市兴山县野人谷镇参观学习烟田管理
随着农机农艺融合“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陆续引进小型适宜机型,广泛在旋耕、起垄、覆膜等环节替代人工操作,亩均用工数量由21个降至18个,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职业烟农数量的迅速增长,新技术的落地应用,也带动着烟叶等级质量稳步上长,烟基设施利用、烟田套种复种等粮烟融合项目“遍地开花”,培训不仅提高了烟农的种植技术,还为烟农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渠道,让烟农们真正尝到了培训的“甜头”。
图为歇马镇烟叶技术员指导烟农打顶抹芽
保康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为山区职业烟农蹚出了一条可学、可用、可复制的成长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把课堂上学到的技术融入每一块烟田、每一片烟叶,为乡村振兴增添一抹醇厚的“保康金”。(杜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