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桑植,山风裹挟着稻花香。作为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圆梦青桑"团队的一员,我带着画板与笔记本,踏上了这段让青春与乡土共振的旅程。
初到桑植县苦竹古寨,斑驳的吊脚楼与晒谷场上的织锦架让我驻足。在"智汇潇湘·鸿雁之约"家乡推荐官活动中,我们跟着非遗传承人走进乖幺妹土家织锦文创园。看着丝线在织娘们手中翻飞出西兰卡普的纹样,我突然懂了"指尖上的非遗"不是空话——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织锦从蚕茧到成品的全过程,制作的短视频在当地文旅平台获赞超万次。
支教夏令营的铃声成了最动听的信号。在"湘约有'澧','庸'抱童年"课堂上,孩子们对植物拓印课的热情超出想象。当我教孩子们把紫苏叶、野菊花压在棉布上,再用锤子轻轻敲打,一个个带着自然清香的图案浮现时,留守儿童小雨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我们还教唱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带孩子们用泥土捏制非遗泥狗,课堂成了传统文化的接力站。
离村前,我们在张家界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桑植分公司的实践岗位上,为阿巴砦景区设计了融入土家织锦元素的景观指示牌。当看到草图上的图案变成实物立在村口,当地老乡竖起大拇指时,我真切感受到艺术设计能为乡村带来的改变。
返程大巴上,我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孩子们送的植物标本,贴着调研时拍的砂石画照片。这段三下乡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我懂得:最动人的风景在乡土里,最坚实的成长在实践中。青春的画笔,只有蘸上泥土的芬芳,才能画出最真挚的色彩。(张家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