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暑气随晚风渐散。曹氏民居的黛瓦还沾着白日雨珠,月光穿过“三推九明堂”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碎银纹。81岁的曹徐亦明端着温好的药碗,轻步走进里屋——病床上的妻子刚醒,他小心翼翼扶她坐起,用小勺试了试药温,才缓缓喂到她唇边。“今天雨停了,东厢房那几片瓦没漏吧?”妻子轻声问。曹徐亦明笑着点头,指尖不自觉摩挲起口袋里的钥匙串——那串泛着铜光的钥匙,一头拴着病榻前的朝夕陪伴,一头连着102间老宅的四十年守护。
病榻与老宅间:不缺席的陪伴,不打折的承诺
妻子常年患病,住院复查、日常照料成了生活的“必修课”。这些年,曹徐亦明的脚步总在医院的病房和老宅的巷陌间来回:清晨陪妻子做完检查,他会攥着病历本往老宅赶,生怕漏了清晨的巡防;深夜给妻子擦身时,他会对着手机里的巡防记录册念叨:“西院的木椽下周得换,可不能等雨天漏了才动手。”
有人劝他:“都这年纪了,老宅的事交给别人吧,专心照顾嫂子才是正事。”他却摇头,掌心轻轻按在妻子的手背上:“当年我答应过父辈,要守住老祖宗传下的宅子;现在守着你,也是我答应过自己的事。哪件都不能含糊。”
这份“不含糊”,藏在无数细节里:陪妻子住院时,他会把老宅的钥匙交给巡逻队的老伙计,却每天早晚打电话问“东厢房窗棂有没有积灰”“灭火器压力够不够”;妻子病情稳定些,他就推着轮椅带她在老宅天井里坐会儿,指着门楣上“屏山襟水”的匾额,讲当年石匠雕刻时的故事——妻子懂他,就像懂老宅的每一片瓦:“你去巡吧,我在这儿等你,听着铜环响,就知道你回来了。”
四十年守护路:以“诚信”为凿,刻牢老宅之根
曹徐亦明对老宅的“守信”,要从四十年前那场“保宅之战”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涌到村落,“拆门头、拓马路、开店铺”的呼声高涨。有人拿着图纸在精美的石雕门楼上比划,曹徐亦明红着眼眶冲上去拦住:“这门框用的是福建青岗岩,石匠蹲守三年才雕出‘福禄寿’纹样;中堂墙上的捷报,记着先祖曹光熙办义学、济乡邻的事,是咱天台人崇文重教的根!拆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了保住老宅,他挨家挨户算“良心账”:指着雕花木门讲工艺,捧着曹氏宗谱说祖训,最后干脆掏出全部积蓄,买下被划进“拆迁范围”的两间房——那笔钱,他省吃俭用还了三年,妻子没一句怨言,只是默默把家里的开支再压缩些。“当时她跟我说,老宅在,咱曹家的魂就在。”如今再提往事,曹徐亦明摸着门柱上的木纹,“我答应过要保它,就不能让它少一块砖、一片瓦。”
从此,他成了老宅的“义务巡防员”,也成了最较真的“活档案”。每天清晨六点,木门轴的转动声准会惊醒老宅:他揣着钥匙串穿过三进院落,铜环碰撞的脆响里,指尖划过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棂,检查是否有虫蛀、是否有木缝渗雨。墙角的记录册写得密密麻麻:“2023年7月15日,东厢房窗棂除尘”“2024年2月3日,更换西跨院腐朽木椽”,连干旱季“灶台柴草离火远些”的提醒,都要提着小喇叭在巷子里喊上几十遍。
2018年“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中,他的“守信”更是出了名。看到施工队要拿水泥修补土墙,他急得直跺脚:“不行!得用糯米灰浆!老法子调的灰浆透气,才能保住土墙的‘呼吸’,这是修旧如旧的规矩!”他蹲在工地里,手把手教工人按“老方子”熬糯米、调石灰,从早守到晚,直到土墙补好、确认纹路与原墙一致才肯走。后来奥地利建筑学家来参观,惊叹“这里的建筑结构比教科书还生动”,老人只是摸着匾额轻声说:“答应了要护好它的原样,就不能糊弄。”
让老宅“活”起来:守得住根,更传得下魂
“光守住房子不够,还得让老宅子‘活’起来——这是我对老宅的另一个承诺。”曹徐亦明说。作为“道情”传承人,他把党的政策、曹氏祖训编成顺口溜,每月农历十八在天井里开讲,一讲就是二十年。
为了吸引年轻人,80多岁的他还学起了电脑打字、拍短视频。镜头里的曹宅,白墙黛瓦映着蓝天白云,他举着道情筒笑着喊:“欢迎大家来做客,我给你们讲曹宅的故事!”他还说服镇里引入寒山菜刀、街头年糕等非遗业态,让游客来了能看道情表演、能学传统手艺、能带走“乡愁”。如今的曹宅,一年接待游客十万人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他的“承诺”,让百年老宅真正“活”在了当下。曹徐亦明也在2024年被评为了“浙江好人”。
“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但是这个荣誉更提醒我要坚持把老宅守护好,把文化传承好。”获得“浙江好人”的称号,曹徐亦明把它视为一种鞭策,更提振了守护曹宅的信心。
七夕和合图:执手与相守,皆是岁月深情
夜色渐浓,曹徐亦明巡完最后一间厢房,把钥匙串轻轻放在桌上。里屋的灯还亮着,妻子正等着他。
“老宅有你,一定能够重现辉煌。只要走得动,我就守着你,也守着它,天天都是七夕节。”老人的话很轻,却比百年青瓦更重。这个七夕,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却有跨越时光的“守信”:对爱人,他以朝夕陪伴践行承诺;对老宅,他以四十年坚守守住根脉。
风吹过黛瓦,卷起几片落在青石板上。曹徐亦明的身影与老宅的飞檐重叠,像一幅流动的《和合图》——正如他守护的“寒山拾得传说”里讲的那样,人与爱、人与宅、古与今,本就该这样相依相存,在“诚信”的滋养里,生生不息。而那座百年古宅,也会在这份坚守中,继续见证更多关于爱与承诺的故事。(郑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