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铁路这条承载着国家能源运输重任的“钢铁动脉”上,有一位用31年青春守护通信设备的“电波匠人”。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第七届“最美铁路人”名单,国铁太原局通信工丁巧仁凭借卓越贡献光荣当选,成为全国铁路系统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使命的典范。
扎根一线的“笨功夫”。1993年,丁巧仁初入大秦铁路时,面对闪烁的设备和复杂的电路,这个农村娃立下誓言:“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做到最好。”他把不足4平方米的无线屏蔽室当作“练功房”,拆解旧件、记录故障、潜心钻研,在油污与焊锡的陪伴下练就了“通信接头一把插、原理一口清、故障一眼准”的绝活 。31年来,他累计检修设备近2万台次、处理故障超5000件次,创下“检修零故障、换装零失误、检测零误差”的传奇纪录。
面对GSM-R数字通信、5G、北斗等技术迭代,丁巧仁始终以“归零”心态迎接挑战。2006年大秦线引入G网技术时,他借来英文字典逐句翻译专业术语,徒步巡线熟悉设备,不到半年便掌握核心技术,解决了机车信号弱、天线驻波比不达标等难题 。2022年,他研发出仅需手机充电宝供电的便携升级工具,将外出作业负重从200斤降至5斤,效率提升90%。这种“笨功夫”背后,是对每一颗螺丝、每一条线路的极致较真。
技术革新的“智慧密码”。作为“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20余项技术攻关,创效超2300万元。针对机车电缆测试难题,他从日常开关中获得灵感,发明集成双控开关的检测装置,将原本两人4小时的工作量压缩至单人1小时。这项发明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让大秦线年检修效率提升30%。
在重载列车同步操控系统升级中,丁巧仁展现出“破局者”的魄力。2016年,一列2万吨列车因G网信号中断滞留,他顶着寒风爬上3米高的车顶,通过加装“地网”信号增强装置解决问题。此后,他又发现电源模块电压差隐患,通过增加电容保护装置彻底消除故障,相关技术被纳入行业标准。这些创新成果,让大秦铁路的“神经系统”更加灵敏。
匠心传承的“火种计划”。“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丁巧仁将培养新人视为使命,他的工作室成为大秦铁路的“人才孵化器”。通过“芯片焊接”绝活教学,团队修复4000多件高价值配件;通过编写《CIR设备典型故障50例》等手册,将2600次故障处理经验转化为行业财富 。如今,工作室培养的技术骨干中,5人在全局技术比武中摘金夺银,4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2023年,丁巧仁带领团队完成100余台机车北斗天线更换测试,预计2026年实现大秦线全覆盖。面对5G、北斗等新技术,他亲自示范设备调试,要求徒弟们“每个焊点都要经得起放大镜检验”。这种“传帮带”不仅提升了团队战斗力,更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大秦线上薪火相传。
精神标杆的“时代价值”。丁巧仁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他的“五种故障定位方法”被纳入《铁路通信维护规则》,成为全路检修标准 ;他主导编写的5部培训教材,为高铁通信人才培养提供了“中国方案”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放弃提拔机会扎根一线的选择,激励着无数青年铁路人投身技术攻坚。
在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的今天,丁巧仁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终将成就不凡。从爬信号塔调整天线的“孤勇者”,到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的“领航员”,他用31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把重复的事做出新意。
当夜幕降临,大秦铁路上的重载列车依然轰鸣前行。驾驶室里,司机通过稳定的通信系统接收调度指令,而这背后,是丁巧仁们在设备间、隧道里、车顶上默默守护的身影。这位“最美铁路人”用一生践行的,不仅是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忠诚担当。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程中,丁巧仁的精神如同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引着更多铁路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任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