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铁路这条承载着国家能源运输重任的“钢铁动脉”旁,丁巧仁用31年的坚守,从一名普通的通信检修工,成长为行业公认的“铁路工匠”“最美铁路人”。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深耕中,写满了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激励万千从业者的精神标杆。
坚守,是丁巧仁最鲜明的底色。1993年入行至今,他始终扎根通信检修一线,即便面对晋升机会,也毅然选择留在熟悉的设备旁。有人说他“傻”,放着轻松的管理岗不选,偏要守着油污的设备“啃硬骨头”,但他却觉得“一线才是我的战场”。31年来,他累计检修设备超8300台次、处理故障2600件次,带领团队创下连续15年无线通信系统无责任故障的纪录。这份“零差错”的成绩单,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对每一颗螺丝、每一条线路的较真——用“笨功夫”查隐患,以“细心思”保畅通,为大秦铁路的安全运行筑起了坚实的通信屏障。
创新,让他在坚守中不断突破。丁巧仁从不是只会“修修补补”的技工,而是敢闯敢试的技术开拓者。面对设备老化、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他牵头开展20余项技术攻关,累计创效超2000万元;带领团队完成217台和谐机车车载无线通信设备升级改造,单此一项就节约成本119万元。更可贵的是,他把多年积累的“独门绝活”变成了行业共享的财富:提炼的“五种故障定位方法”,让故障排查效率提升30%;编写的《CIR设备典型故障50例工作手册》,成为新人入门的“教科书”。当铁路通信迈入GSM-R、5G新时代,年过半百的他又主动“归零”学习,跟着年轻技术员啃代码、学软件,用行动证明“工匠从不会被时代淘汰”。
传承,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是丁巧仁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把“传帮带”当成重要使命,累计培养新人超百人。他手把手教徒弟“芯片焊接”绝活,让4000多件本应报废的高价值配件重获新生;带领团队完成21次技术革新,省下2300万元成本,更推动中国铁路检修标准走向国际。在他的影响下,工作室里走出了多名技术骨干,成为大秦铁路通信保障的“中坚力量”。
如今,丁巧仁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最美铁路人”的称号传遍行业内外。但他依旧每天穿梭在检修车间,拿着万用表、螺丝刀,做着和31年前一样的事。他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他把平凡的岗位当成了毕生的事业,把朴素的责任变成了极致的追求。
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征程上,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丁巧仁这样的“螺丝钉”,用匠心守初心,以实干担使命,才托起了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丁巧仁的榜样力量,不仅照亮了铁路人的奋斗路,更告诉我们: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终能成就不凡的人生。(任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