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桐源薪火队”于8月6日至8日赴宣城市广德市杨滩镇,开展以“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机制与红绿融合路径等核心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多个行政村与自然景区,系统梳理了在基层的实践成效与创新模式。
绿色产业多元发展,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五合村、九房村等地,重点调研桐河生态治理、九房花海农旅融合及五合茶叶绿色发展等项目。五合村通过推行河长制和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改善桐河水质,带动沿岸休闲旅游发展,成功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九房村依托生态资源打造“四季花海”乡村旅游,形成“以绿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五合村坚持“空地还林”,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大幅提升茶叶品质,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8%,成为绿色农业典范。这些案例表明,杨滩镇已逐步形成多元化绿色产业体系,为乡村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员聆听九房村叶书记采访 侯忆罗摄)
杨滩镇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机制创新与科技应用。通过“党建+生态”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严格环保准入,拒绝高污染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超90%的村民认同生态环境对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具有提升作用。同时,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在生态管理中,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对桐河水质的实时监测,电商渠道有效拓展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推动绿色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发展。
(负责人陈梦洁进行调查问卷 徐瑶摄)
红绿融合赓续传承,生态理念扎根民心
团队在调研中还深入了解了杨滩镇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融合的实践路径。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提升了调研与分析能力。大家表示,将把杨滩镇的宝贵经验带回校园,带动更多青年关注和投身乡村振兴,努力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撰稿人:陈梦洁;指导老师: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