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4日傍晚,青年艺术家金一诺个展《璞椟》在上海诺雅集正式落下帷幕。据展厅统计,展览期间累计接待观众超1000人次,展览期间举办一场主题沙龙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展览以多种媒介形式对“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的探索,让不少普通观众记住了这位善于从日常中提炼哲思的年轻创作者。
本次展览自08月07日启幕以来,始终保持着高关注度。10幅油画、1部影像、1组装置构成的“叙事体系”,以“璞”与“椟”的辩证关系为线索,让观众在不同媒介的切换中感受创作逻辑——油画《谶》系列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红楼梦》成为了作者创作的灵感,其中四幅作品成了观众拍照打卡的高频对象,影像作品《通过仪式》虽全程无旁白,超现实主义的内容却让不少人驻足反复观看。
全场最引人注目的装置《ETA Unknown, Hrs Unknown, KM Unknown》在一开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观众的每一次敲击,都是给作品‘补完’的过程。”金一诺在闭幕前的最后一场沙龙中说:“每个人类无法将自身的真实所想完整的表达出来,他人也无法完整的接受来自个体的表达,但他们会对有过相似经历的部分引起共鸣。每一个故事被传递给一个新的聆听者之后都成为了一个新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同时是彼此的聆听者和讲述者,而我的讲述方式是用油画和艺术装置的手法让大家看到。”
策展人高尔声在复盘展览时提到,《璞椟》的热度超出预期,恰因它戳中了当下人对“内外关系”的集体思考。“金一诺没用晦涩的艺术符号,她画的鸟、搭的梯子,都是大家生活里常见的东西,但她把‘形与质’的大话题藏在了这些日常物里,观众能轻松走进来,再带着点思考走出去。”
《璞椟》的圆满落幕,让诺雅集的负责人更坚定了扶持青年创作者的方向。“比起数据,更难得的是展厅里的讨论——有观众讨论‘梯子在艺术装置中到底象征着什么’,也有年轻人和朋友争论‘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画的关系’,这种‘不设门槛’的艺术共鸣,正是年轻艺术家能带来的鲜活力量。”
落幕当日,仍有不少观众特意赶来。有人在油画前站了许久,有人最后一次看了看《通过仪式》的影像装置。金一诺在展厅门口送观众时,手里攥着一本写满留言的本子:“这不是结束呀,这些留言里的‘疑问’,可能就是我下一次创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