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襄东大地,稻浪翻金,清香四溢,丰收的喜悦正静静浸润着广袤田野。走进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向湾村服务社,一块复古招牌透着暖意,店内明亮整洁,货品陈列井然。穿堂风裹挟着田野的清新气息拂过,与村民们爽朗的谈笑声交织,悄然拂去初秋的微燥,只留下一室清凉与祥和。
在中国人的乡村记忆中,总有一家小店如坐标般屹立——或坐落村头古树下,或静守街巷交汇处。它不仅是购买油盐酱醋的“补给站”,是村民取件寄件、闲话家常的“聚集地”,更是孩子们紧攥零钱奔向的“快乐屋”,默默串联起乡村日常的烟火与人情。向湾村的这家服务社,便是这样一处承载着乡亲们情感与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
“打我记事起,这店就守着村子了。”服务社店主徐道兵的话语里满是眷恋,“它看着我长大,也见证着村子的变迁,一砖一瓦都藏着老辈人的回忆。”这份深厚羁绊,让他在2017年做出了重要决定。彼时,原店主因年事已高,打算关停这家距黄龙镇集市10多公里的小店。“村里老人腿脚不便,买袋盐都要走上半天;家里来了客需要酒水,总不能次次跑镇上。”徐道兵与妻子吕万芝毅然接下了这份担子,守住了村里最后一个物资供给点。
图为徐道兵为村民服务。
从此,夫妻俩延续着“老供销人”的服务初心,常年守在店里。农忙时,他们凌晨开门、深夜收摊,兼顾农活与经营;平日里,谁家急需日用品,一个电话他们就送货上门。如今,这家服务社不仅维系着村民的日常所需,更在红土之上,续写着守护民生的温暖篇章。
2022年,向湾村红色生态旅游线路正式建成,为这座红色山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这条线路串联起历史古迹、红色教育基地、古树景观与风力发电设施,让往日沉寂的村庄迎来了一批批游客。但与服务社不相称的,是它日益陈旧的门面、单一的服务功能——既满足不了村民对多元服务的需求,也承接不住乡村旅游带来的消费潜力。
店铺升级,迫在眉睫。
转机出现在2024年4月。襄州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组织党员到向湾村开展红色教育时,服务社昏暗的墙面、斑驳的柜台,与新农村蓬勃发展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深深触动了在场人员。“农网终端提质,是社会责任,更是政治责任!”襄州区局(营销部)党组当即拍板,将黄龙所部支部领题挂帅项目定为“党业融合下的农网终端建设探索”,以向湾村服务社为试点,打造“乡村红色领航终端”。
图为黄龙所(部)党员进店指导。
项目组经过深入调研,很快找准了定位:对村民,它是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物资核心站”,尤其关乎老人、妇女和孩子的日常需求;对游客,它是感知乡村风貌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据此,襄州区局(营销部)制定了“破立并举”的升级路径:“立”住保供初心,强化民生服务功能;“破”解发展局限,融入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实现多元赋能,让服务社既守牢民生底线,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升级后的向湾村服务社,实现了一场从硬件焕新到功能重构、再到价值升华的全面蜕变。襄州区局(营销部)以精准举措,让这间“最后一家店”成为农网终端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形象升级兼顾怀旧与实用:上世纪的老柜台经翻新后重新“上岗”,既保留岁月温度,亦焕出现代简约气质;党员志愿者自费添置竹篮,分类陈列日用品,既贴合乡村审美,又方便村民游客挑选;卷烟陈列区全面优化,定制前柜突出主推品牌,背柜实现全规格饱满展示。改造后的店面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本村人交口称赞,更成了游客纷纷打卡的“乡村风景”。
功能拓展直面民生需求:“邮乐购”业务持续深化,彻底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心手襄依”志愿服务站配置充电设备、雨伞、急救药箱等,已累计服务超百人次;店外资讯栏定期更新政策,服务社从传统小卖部转型为便民服务与信息传递的综合平台。
图为升级后的服务社内景。
红色赋能则为小店注入了灵魂。依托本地红色资源,襄州区局(营销部)邀请专业讲解员为徐道兵夫妇培训,帮助他们转型成为红色故事宣讲员。如今,游客走进小店,不仅可以选购商品,还能聆听红色故事。服务社真正实现了“卖商品”与“传文化”相融合,成为弘扬红色精神的新阵地。
向湾村的晨光里,徐道兵夫妇打理着焕新的店铺,脸上洋溢着知足与希望。这家承载红色记忆与民生温度的“最后一家店”,既见证农网终端的价值重生,更在红土大地上续写着初心不改、服务民生的新篇。(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