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浙江海港|“燃”色火焰的征程
海风掠过舟山跨海大桥,裹挟着咸涩的潮味灌进车窗。沈浩把车速放缓,让视线越过护栏——远处,一艘燃油加注船缓缓靠上正在码头装卸作业的集装船,准备开启加注作业。自2017年以来,从综合贸易部调度到如今的船舶燃供部管理岗位,沈浩以亲历者身份参与了集团油气板块的整合,也作为见证者目睹了“海港燃供”品牌从港池走向远洋的全过程。
何以燃供,一叶扁舟入商海
“‘海港燃供’的基础,是在2013年打下的。”沈浩常跟新入职同事讲起这段历史。
那年9月,舟山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港国贸)成立,初期主营大宗商品贸易。彼时,其业务形态单一,难以支撑长远发展,寻求新赛道成为必然。
2015年,宁波舟山港集团挂牌成立,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运营加速推进,船舶燃料供应从港口配套服务升级为港航服务突破关键,舟港国贸的转型方向逐渐清晰。
2年后,沈浩被借调到舟港国贸时,正赶上公司转型的关键期。那年,浙江省海港集团与舟山市政府签约保税燃料油项目,舟港国贸成为首批获自贸区保税油经营资质的企业。同年12月,舟港国贸组织“祥鸿3号”加注船为“海丰莱拉”轮完成687吨燃料油加注。这次燃供的顺利开展,后来成了团队里口耳相传的“创业星火”,浙江海港自此跳动起一簇“燃”色火焰。
转型发展在2018年驶入了“加速道”。舟港国贸当年正式更名为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港国贸),并与国际能源巨头维多迪拜合资成立海港能源公司,业务视野从本土港池投向全球市场。
此后数年,随着保税油经营证、国际认可的ISCC认证等资质陆续落袋,“海港燃供”的专业壁垒不断夯实。截至2025年6月,海港国贸累计加注保税燃料油突破260万吨,服务船舶超3200艘次。“就像船要远航先抛稳锚,这些资质和业绩,就是我们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的底气。”沈浩说。
以何燃供,聚能聚力绘版图
2021年,集团油气板块整合的号角正式吹响,海港国贸接过朝阳石化、宁波中燃、炼化加油站等数家参股及浙江新能源、昆仑燃气等托管单位的管理重任。彼时已任船舶燃供部销售主管的沈浩,正是这场整合的一线实践者。
“整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堆叠,而是要发挥出1+1>2的效能。”沈浩这样理解当时的整合工作。依托整合后的资源网络,海港国贸优化板块布局,充分激活“三桶油”股东资源,创新开辟集采集供模式,将分散的采购需求聚合为批量订单,降低整体采购成本,筑牢集团所属码头的油料保供生命线。2022年浙江省内槽罐车通行受限期间,该公司通过协调中石化、宁波中燃省内运力,确保了准时保供。
整合的价值更体现在服务半径的延伸。2023年沈浩升任船舶燃供部副经理后,积极推动海外服务网络落地。“以前如果有船东问迪拜港能否加油,我们只能摇头,但现在不同了。”2024年7月,“新明州106”轮在迪拜杰贝阿里港完成加注,“海港燃供”品牌首次走出国门,沈浩看着传回的现场照片,心里格外踏实。
如何燃供,创新创效作引擎
业务创新从未停歇,业务版图的扩展也从未停止。
沈浩办公桌上的醒目处,摆放着的两张2023年加注单意义非凡:当年6月,梅山港区,“达飞联合”轮完成9400立方米LNG加注——这是浙江省首次国际船舶LNG加注;7天后,“新柏林快航”轮再接6000立方米订单,高效节奏让行业惊叹。
“短时间连下两城,靠的是整合后的技术共享与团队协作带来的创新和高效。”沈浩的语气里满是自豪。3个多月后,海港国贸又在舟山马峙锚地为宁波远洋“新明州60”轮加注325吨生物燃料油,助推宁波舟山港完成全国首单集装箱船海上生物燃料油加注。
这簇“火焰”越燃越旺。海港国贸2025年上半年数据交出亮眼答卷:完成LNG加注20艘次、加注量达10万立方米,大幅超历年总量;生物燃料油在穿山、梅山两大“千万箱级”港区全覆盖,实现常态化加注,还刷新了全国高硫最大单;完成全国港口企业首笔欧盟碳配额交易,“绿色燃料加注+碳交易”模式初步形成。“这些成绩不是偶然的。”沈浩翻着半年度数据,“我们在拼市场、拼服务上拿出了创新创效的真本事。”
夜色再次降临,又一艘巨轮低鸣入港,燃油加注船的白色加注臂高高扬起,像一束光划破天际。沈浩知道,更辽阔的海洋还在前方,而融合与创新,终将把“海港燃供”带向世界一流的深蓝航程。
采访人员手记
海港国贸的十余年发展,是浙江海港整合融合的最生动注脚之一。当集团油气板块的资源在整合中产生化学反应,当传统燃料与新能源在创新中实现“双轮驱动”,那簇蓝色火焰早已超越燃料本身——它是港口服务能级的刻度,是海港国贸向海图强的决心,更是其迈向“什么都能加!哪儿都能加!”愿景的永恒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