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至31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雪域回响”实践团踏上高原,走进雅砻河谷、拉萨街巷,对话非遗传承人,探访博物馆与艺术团,在藏戏的千年唱腔、擦擦的泥土温度、唐卡的绚丽色彩中,触摸西藏文化传承的脉搏,见证雪域高原在非遗保护、文化交融与民生改善上的丰硕成果。
藏戏传情:千年艺术在传承中焕新
走进“藏戏第一村”山南市乃东区扎西曲登社区,黄面具派藏戏的悠扬唱腔瞬间抓住实践团成员的心。从事藏戏表演35年的传承人尼玛次仁动情讲述:“藏戏不仅是表演,更是我们民族的血脉。”社区通过藏戏进校园、短视频宣传等方式,让古老艺术触达年轻群体。
图为实践团队员采访国家级藏戏传承人尼玛次仁(右)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融合京剧唱腔、粤剧身段,推动汉藏文化碰撞融合;拉萨娘热民间艺术团虽面临人才流失难题,却以藏戏融影视、结亲剪纸艺术的创新形式吸引新观众。实践团成员在聆听与观看中感慨,藏戏在60年的时光里,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紧跟时代步伐,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智慧,正是西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
匠心筑梦:指尖技艺连民生促发展
在擦擦艺术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选土、和泥、压模、晾晒的全过程,当带有清晰纹路的擦擦泥塑呈现在眼前时,大家真切触摸到了跨越千年的信仰温度。博物馆通过“文化公司+合作社”模式,让擦擦技艺在保护中实现产业化,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擦擦艺术博物馆体验擦擦制作技艺
走进西藏唐卡画院,矿物颜料的气息扑面而来,唐卡非遗传承人罗布斯达严苛守护技艺,年轻学徒专注临摹传统构图,一笔一画间满是对文化的敬畏。从擦擦的质朴到唐卡的华美,这些指尖技艺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成为60年来西藏连接“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纽带,让匠心真正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实在成果。
图为实践团在西藏唐卡画院与唐卡传承人、画院院长罗布斯达(中)的合影
文明交融:多元一体绘就中华画卷
西藏博物馆的展陈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时空之窗:《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展现藏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藏戏起源于唐东杰布筹钱造桥的故事温暖动人。
图为实践团队员参观西藏博物馆内文物
西藏非遗文化博物馆内,8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串联起高原文明记忆,藏纸源自中原技艺的改良、藏医药凝聚千年智慧,无不印证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表示,60年来西藏文化的发展,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才绘就了如今这幅壮美的中华文明画卷。
从藏戏的传唱到技艺的传承,从文化的交融到民生的改善,实践团成员在四天的探访中深刻感受到,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文化成果,不仅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展品,更是活在传承人指尖、响在百姓口中、融入生活日常的生动实践,这种“活态传承”让高原文化的光芒愈发璀璨,也让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有了更真切的认同。(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雪域回响”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