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辉初照,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蒙姑镇拖坑村布依寨的布依族烟农杨德云已背着竹篓走进烟田。他望着山坡上星罗棋布的移动水池、田垄间整齐排列的滴灌管,眼角笑出了皱纹:“有了这套‘移动水池 + 滴灌’的抗旱神器,今年烟叶的长势比往年都好!”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布依族百姓用勤劳的双手、淳朴的智慧,巧家烟草人顺应自然规律科学指导,共同书写着生动实践。
拖坑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光热气候资源让这里成为优质烟叶的天然摇篮。多年来,布依族村民秉持 “养山护山爱山” 的传统,将生态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祖辈就教导我们,山是我们的根,水是我们的命。”村支书解廷聪介绍,村民们自发组建护林队,定期巡山护林看地;“新时代愚公精神拉土造地”开荒拓土,增加良田面积;种植烟叶时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守护着村寨的青山绿水。
然而,年平均降水量仅600mm,严重干旱缺水成为制约烟叶产业发展的 “拦路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在政府及烟草公司支持引导下,拖坑村创新推出 “移动水池 + 滴灌” 抗旱模式。依靠自然落差合理选址山坡上,数个银色的大型储水池格外醒目,通过铺设的管网,将水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烟株根部。“以前靠天吃饭收入不乐观,遇上干旱只能眼睁睁看着烟叶枯焦。现在好了,每个水池能装 80方水,闲时蓄满水,用时省时省力还节水!” 烟农邓子发感慨道。三年累计安装水池161个(可蓄水1.2万立方米),滴灌全覆盖,这套系统彻底改变了过去旱区“无水可用、靠天吃饭”的困局。烤烟栽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2830亩,同时通过精准水肥一体化滴灌管理促进烟株早生快发,大大提升了烟叶产质量,预计烤烟亩均收入6500元。
在拖坑村的烟田里,烟农们如同对待珍宝般悉心照料每一株烟株,他们手持锄头,弯腰劳作在田间,不放过任何一株杂草,确保田间整洁清爽通风好;根据烟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把控肥料用量与追肥时机,让养分恰到好处地滋养植株;培土作业时,动作规范娴熟,使烟苗根系稳固扎根。在这样精耕细作下,成片的烟田长势清秀整齐,叶片翠绿饱满,未见任何病害侵扰。
从山间的护林员、管网的维护员到田间的操作员,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到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布依族百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生。“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日子也更红火了!” 望着漫山遍野的连片烟田,王永亮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拖坑村正以青山为卷、汗水作墨,描绘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图片授权: 戴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