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青春赋能乡村,“星火”燃动“兴乡”新篇

2025-08-18 14:20:24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7月10日至16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星火兴乡”实践队奔赴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三线并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7月10日至16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星火兴乡”实践队奔赴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三线并进之态,通过教育赋能、文化振兴、助农宣传等实践行动,以青春智慧和力量助力阳西县“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为乡村教育提升、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精神塑造注入新动能。

自护课堂:筑牢乡村少年安全防线

阳江,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水域广袤,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教育势在必行。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积极行动,精心为上洋小学的18名同学们开设 12355 暑期安全自护课堂。课堂不仅聚焦防溺水这一关键,还围绕防拐卖、应对自然灾害、保障食品安全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安全领域展开科普。考虑到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实践队员从孩子熟悉的滨海环境入手,以“打台风”等常见自然现象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安全知识。为强化记忆,队员们别出心裁地引入儿歌和顺口溜,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图为实践队队员聚焦防溺水展开科普课程 周洋锴供图

趣味课堂:丰富乡村孩子假期生活

科学课上,融化的维生素B2在强光下迸发出星屑般的荧光;粘土课里,泥团在十指间翻飞,塑成了童真的形状;就连音乐课上跑调的《送别》,也因大家的欢声笑语而别具一番欢乐的趣味。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课堂,正是实践队为孩子们打造的“七彩假期”。值得一提的是,上洋小学此前并未开设音乐等相关课程,实践队的到来,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之窗。

图为创意黏土课成果展示 崔雨宸供图

百香果宣传片:铺展乡村产业振兴新景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的时代大潮中,乡村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阳西县聚金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便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脚下枯枝落叶堆积,支架顶端“钦蜜九号”百香果苗却生机盎然,这里,90后新农人徐小冰引入百香果与圣女果套种模式。这种模式在节本增效的同时,构建起涵盖种植、培育、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7月12日,“星火兴乡”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合作社。队员们手持镜头,穿梭在果园拍摄百香果宣传片,用青年视角记录产业细节、展现发展成果。

图为实践队队员手持镜头拍摄百香果宣传片 莫可宜供图

红色文化:赓续乡村红色精神血脉

红色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驱动着乡村不断迈向新高度。7月14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星火兴乡”实践队深入阳西县双鱼村与上洋村文化广场,开展探寻上洋镇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调研活动。通过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乡韵寻踪:守护乡村文化根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其长久积淀的内涵。活动期间,实践队带领上洋小学六名学生探寻民国古宅姚宝光大屋,这座古宅承载着上洋镇长久的发展历史与独特内涵,学生们借此深入感知本土历史脉络,厚植家乡文化认同感,提升人文素养。同时,上洋镇的木雕和鱼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的瑰宝。鱼玛以清晨归港的新鲜鱼货为灵魂,搭配本地小葱等简单调味,承载着团圆与思乡情。而白石村木雕成就斐然,实践队专访传承人叶栋先生后得知,虽年轻一代兴趣不高,但有坚守者默默传承。得益于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木雕被列入县级非遗名录,艺人们也在传承中积极创新。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瑰宝,助力守护乡村文化根脉。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上洋小学学生于姚宝光大屋合照 周洋锴供图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星火兴乡”实践队在阳江阳西县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助力乡村发展、实现青年价值的生动实践。它为阳西县的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精神塑造注入了新动能,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是青春赋能乡村的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官冬兰 陈炜芳 欧阳梓恒)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