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十堰市竹山县楼台乡太子坡连绵起伏的烟田上,季节工包行兵的身影已融入这片青绿。
“要从下往上数,只能摘两片,不采生、不漏熟,就像我这样,采下来的烟叶一定不要往地上放,前面的空地上铺有白色麻袋片,那是咱们烟草公司推广的鲜烟保护袋。”等工人将采下的烟叶放好,包行兵一边大声叮嘱,一边蹲在地上来回翻找,“对对对,老王啊,你现在认烟的技术是越来越好了嘛……”
看着烟田里人头攒动,包行兵的思绪飘回到了二十年前。
早年,他便是柳林乡烟田里的一名好把式,种烟烤烟的诸般技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淬炼得炉火纯青。后来,他因故失去了赖以耕种的土地,因技艺精湛,先后在柳林烟站和深河烟站担任过技术员。然而,生活的重担有时比山还沉。孩子的学业,老人的康健,仅靠技术员的微薄薪资,常常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两次忍痛辞去技术员的工作,带着一身种烟烤烟的本事,却不得不踏上外出务工的路途。
离开熟悉的秦巴山水,大山外的世界,喧嚣却陌生。今年仲夏,在外奔波的包行兵听闻,家乡新发展的烟区急需经验丰富的烘烤师傅担任季节技术指导。“一听说烤烟需要人手,我这颗心就再也按捺不住了!”不惑之年的他毫不犹豫,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便带着沉淀十几年的经验和对故土的眷恋,以“季节工”的身份重返大山。
来到楼台乡太子坡,向行兵服务3个村子、辐射500多亩烟田,大部分还是70亩以上的新烟农。他很快进入角色,每天穿梭于各家各户的烟田和烤房间,短短几日就对每户烟农的情况了然于胸。
“看着新烟农手生,我是真着急!”包行兵深知,烟叶种植,远非简单的播种与收获,考验的是“看天吃饭”的本领,一片优质烟叶的诞生,是阳光、雨露、土壤与农人匠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只为在关键节点及时出现;他技术服务事无巨细,甚至连采收环节请工的数量也要过问,只为帮助烟农尽可能减少无效投入;他会在晨曦初露出现在田间地头,会彻夜在烤房守候……他渴望将自己对山区“坡陡、雾大、温差足,气候变化快”小气候的深刻理解,掰开揉碎地传授给新烟农,为乡亲们通往更美好生活的路途中,增添一份光亮,哪怕身份只是临时的季节工。
支撑他如此全心投入的动力是什么?包行兵心中澄澈如镜。“我亲历过失去土地的迷茫,也为了生计辗转漂泊。如今,能用摸爬滚打学得的这点手艺,让大家精心种植的烟叶能收获更好的回报,日子能过得更加宽裕舒心,于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与踏实!”这份源于自身经历的同理心与责任感,让他的指导显得格外真诚和有效。
从烟农到技术员,从离乡打工到三度回归,包行兵的人生轨迹与这片烟田紧紧缠绕,早已超越了生计的范畴,而是融入血脉的乡愁。 “三进三出?嗨,那是我跟烟叶缘分深,老天爷让我多出去学学,再回来好好干!”他笑着调侃自己的过往,眼神却无比坚定。兜兜转转,他发现自己的根,始终扎在这片飘着烟香的秦巴山地里。这份“季节工”,于他而言,不是临时落脚,更是精神的归宿和手艺的传承。
如今,机械作业、绿色防控、智能烘烤等已逐渐融入传统烟叶生产,然而,无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这份与土地的情感纽带、对时节和农作物的敬畏之心、对烟叶品质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是现代烟草农业无法替代的,也是“光阴手艺人”最动人的底色。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里,正是无数个像包行兵这样心怀乡土、手传技艺的匠人,引领着新农人稳步向前。他们的身影,是秦巴山区烟叶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他们的坚守和传承,是支撑这片“金叶”醇香永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和温暖力量。(邰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