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学“胡杨学子戍边行·兵团精神界碑铸”实践团队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退伍军人李满与王永奇,通过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探寻两位老兵深藏岁月的军旅记忆,感受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忠诚与担当。
朝鲜山谷的防空哨:用警惕守护运输生命线
“军队给了我一切,比家庭还温暖。”1953年,河北赤城人李满响应党的号召,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冀热察军区独立 7 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成为前线运输线的“守护神”。
图为团队成员为李满佩戴奖牌 杨荟萱 供图
在朝鲜寒冷狭长的山谷中,他和战友们承担着关键的防空预警任务。为筑牢防线,三人一组利用地形优势挖设防空哨:“我们在地上挖坑,周围垒起几十公分的石块,上面盖些树枝杂草隐蔽。”一个团三个连,就这样驻守着几十公里的狭长山谷。他的核心任务是紧盯敌机动向——一旦发现来袭,立即朝天开枪示意,运输车队便迅速关闭灯光隐蔽,直到敌机离开才继续前行。“前线物资太紧张,汽车队昼夜不停运送补给,我们多一分警惕,战友们就多一分安全。”
战争结束后,李满安全回国,但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和平来之不易,边防的每一寸安宁,都离不开战士的坚守。”老人的话语中,藏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戍边使命的深刻理解。
帕米尔高原的建设者:冰雪中的坚守与担当
1983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永奇怀着“投身国防建设”的热情参军,从乌鲁木齐军训后,便奔赴帕米尔高原戍边。这片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成了他挥洒青春的战场。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王永奇 杨锦秀 供图
“开春3月上高原,9月才返回,夏天是施工的黄金期。”王永奇回忆,在高原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为边防哨卡建设全力以赴:“地基要挖 1米多深、宽1米5,石头都是亲手抱上去,砌到2米5高。”最难忘的是一次深夜送材料任务,凌晨三四点,他推着装满沥青和木料的小车前往哨卡,黑暗中被哨兵拦下,等待部队电话确认后才获准通行。“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成任务,保障边防建设。”
在高原的两年里,他扫过沥青、拉过沙子、背过羊粪,每月工资 25元却获评“积极分子”。“部队的严格要求教会我责任与担当,帕米尔的冰雪冻不住戍边的决心。”他的父母是解放新疆的老兵,家庭的军人情结让他更懂坚守的意义。
(文/刘雨涵 南景辉 摄/杨荟萱 刘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