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豫西伏牛山北麓的嵩县山川间,层叠梯田在骄阳下铺展成无垠绿海。大坪乡广袤的烟田里,肥厚叶片舒展着油亮脉络,微风拂过,漾起绸缎般的涟漪。这片烟田,承载着14个村庄60余户烟农的生计与希望,更见证着现代农业在智慧赋能下的生长与蜕变。
抗旱攻坚:同心织密“生命水网”
“六月那场四十多天的旱情,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卞家岭村老烟农郝顺兴的话语里,藏着对极端天气的深刻记忆。彼时土壤含水量骤降30%,远低于烟株生长临界值,往年“靠天吃饭”的老经验彻底失灵。
图1 抗旱浇灌
一场科技赋能的抗旱战役迅速打响。6台紧急调拨的水罐车日夜奔忙,3眼新开发的应急深井蓄水罐喷涌清泉,立体水网在田野间快速构建;滴灌带如血脉般在阡陌间蜿蜒,将水源精准输送至烟株根系。马河村高端示范田的“夜灌避蒸腾”策略更显智慧,凌晨三点的月光下,水阀轻响唤醒沉睡根系,晨光初现时,每片叶尖都擎着晶莹水珠。
精细管理:指尖藏着“养分密码”
六月,烟株窜至一人多高,顶端的花蕾标志着生长关键期的来临。烟农老王的妻子左手扶茎,右手拇指食指轻捏,“咔哒”一声,花蕾应声而落,随即棉布手套一抹,新生侧芽尽数除去。这看似简单的“打顶抹杈”,实则是调控烟株形态的“塑形关键”。
图2 打顶抹杈
指尖动作蕴含着科学:打顶后12小时,茎部筛管细胞内ATP酶活性激增,光合产物如洪水开闸般涌向叶片。进入下一阶段,烟农王素民弯腰穿行于田垄间,忙碌地执行“脚叶清扫”。今年大坪烟站创新的分层采收法成效显著——从距地面30厘米处开始,一次性清除4至6片被遮蔽的底叶,使田间透光率提升40%,既阻断了土传病菌的侵袭,更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油分含量。每一项操作,都是烟农与土地之间关于养分的精妙对话。
科学施救:田间筑起排水防线
8月上旬,大坪乡上空乌云密布,一场强降雨突如其来。这场雨虽暂时缓解了前期土地的干旱,却给烟田带来了考验——持续降雨导致烟田迅速积水,最深处达到58厘米,远超烟株的正常耐受限度。
图3 内涝疏水
内涝出现后,大坪烟站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站长李杰带头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面对田间没过小腿的积水和泥泞,工作人员们没有迟疑,直接下到田里疏通原有水渠。烟站的烘烤师和技术员也迅速加入,拿起铁锹等工具,沿着田埂开挖临时排水通道,加快积水排出速度。大家分工协作,从渠道清淤到新渠开挖,连续作战不松懈,全力为烟田“减负”。
针对不同区域烟株的受影响情况,工作人员采取了差异化的处置办法。对于积水稍浅、受损较轻的烟株,重点做好排水后的根系养护;而在影响较重的区域,则采取了“保主干舍次要”的措施,及时摘除顶部尚未展开的叶片,减少养分消耗,确保烟株主干能够正常生长成熟。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烟株后续恢复打下了基础。经过48小时的连续努力,烟田内的积水基本排清,内涝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当天气转晴,阳光重新洒在田间,那些挺过积水考验的烟株渐渐恢复了生机,叶片舒展,长势逐步回归正常。
八月,当烤房溢出第一缕甜香,这片曾历经考验的土地终于捧出沉甸甸的回报。大坪乡烟农舒展的眉头和眼角的笑意,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朴素的真谛:成功的密码,深藏在智慧农业的实践中,在每一滴渗入泥土的汗水里,在那些日复一日精心照料土地的双手之间。智慧赋能,正让这片烟田的金叶飘香之路越走越宽。(田铭旗、田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