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14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赴河南洛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溯文脉:在历史现场触摸文明温度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洛阳龙门石窟,了解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是石窟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每一道痕迹都是文明的密码,保护它们就是守护民族的记忆。”指导老师周鸣笛在实践日志中写道。随后,团队深入洛阳博物馆,在“寻根河洛”展厅探索河洛文明与徐州两汉文化的深厚渊源。在专业讲解引导下,从陶俑的冠冕纹饰、姿态神韵,到青铜器铭文的笔法布局,成员们惊叹于南北文化交融的千年脉络,深切体悟到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一体相承的强大凝聚力。
实践团在洛阳博物馆合影
实践团成员在洛阳博物馆河洛文脉展厅研学
守匠心:指尖翻飞体悟传承真谛
在洛邑古城,洛阳宫灯传承人任玉章师傅的工作坊成为第二站的课堂。从削篾时的力度把控到弯骨时的弧度校准,竹篾翻飞间,实践团成员不仅领悟到洛阳宫灯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更感受到文化的积淀,在指尖翻飞中领会“编灯即修行”的匠心。面对“洛阳宫灯何以长明”的追问,任师傅坦言非遗传承之困,更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实践团以一份原创设计“洛灯汉韵,文脉传薪”回应期许——融合河南三彩宝相花纹与现代语言,让河洛与两汉文化在纹样中对话,古典与现代在宫灯上辉映。当亲手制作的宫灯亮起,温暖灯火映照的不仅是青春笑脸,更是匠心传承的不灭薪火。
实践团成员与任玉章老师对谈
实践团成员将纹样设计赠与任玉章老师
实践团成员跟任老师学习宫灯制作
实践团成员拿着自己亲手所做的宫灯与任玉章老师合影
传薪火:在街头巷尾播撒传承火种
实践团带着亲手制作的宫灯走进洛阳青年宫,化身“文化点灯人”,布置起一处“灯火课堂”,邀请小朋友触摸竹篾感受韧性,为年轻人解读纹样中融合的古典美与现代感,向国外游客展示宫灯制作中领悟的东方智慧,鹿雅洁激动地分享:“当看到他们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Amazing!The story behind is beautiful’。我们手里的灯,真的可以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从羞涩到自信,从单向讲解到互动传播,成员们在街头巷陌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文化传播的“青春语汇”与“破圈”路径,意识到,传承的“火种”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主动点燃,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古老文化在寻常烟火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介绍洛阳宫灯
实践团成员与青年大学生交流
实践团向外国友人介绍洛阳宫灯
实践团成员向非遗爱好者介绍洛阳宫灯
此次河洛之行,“河洛文脉·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静默守护,匠坊中的执着坚守,更是街头巷陌的主动播撒与创新表达。大家表示,将立足青年视角,持续探索文化传承的青春路径,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更深、传播更远,真正焕发蓬勃生机。(周鸣笛 董思萱 丁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