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鼓点激昂奏响,广袤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构元镇在不断探索、突破与蜕变中,向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稳步迈进。
一、生态为笔,勾勒山水田园新画卷
清明大峡谷曲径通幽处藏着自然的秘境,谷中清泉石上流,苔痕阶前绿,偶有山雀掠过,啼声空灵;春日的百花争艳、夏日的竹海翻波、秋日的红叶漫山、冬日的银装素裹,四季更迭中,这里演绎着“人间仙境”的绝美篇章。
“以前总说‘靠山吃山’,如今我们更懂得‘养山护山’。生态是构元的根,更是发展的本。”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军站在羊山大草甸上,望着随风起伏的碧浪感慨道。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元镇探索出“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守护”的新模式,通过制定游客容量管控方案、成立生态巡逻队、讲解“山水故事”,将生态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游客们漫步其间,无不赞叹:“走一步是一景,转个弯换片天,真是美不胜收。”
“整治环境靠你我,美丽家园共缔造。”的醒目标语下,街头巷尾皆是忙碌身影,清河道淤积、补坑洼路面、规整杂物堆放点,连犄角旮旯的陈年垃圾也拾掇得干干净净。林相村民王日根指着溪流说:“你瞧,现在水清地连鱼儿都回来了!”如今的小镇,绿树掩映白墙,菜园点缀篱笆,村道干净整洁,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二、产业为基,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山坡上,梅花鹿群正低头啃食青草,游客们举着手机记录着这野趣画面。万阳生态康养园负责人吕万新感慨道:“当初建园区时乡亲们直摇头,说‘深山老林能折腾出啥’,如今游客采野果、挖草药返程时,哪个不是拎着鼓鼓囊囊的土产包裹。” 现在全镇已打造芝兰小院、少年院子等六处精品民宿集群,林间小径与落地玻璃窗碰撞出诗意栖居,更带动十余家农户参与改造农家乐,让沉睡的老宅重焕生机。
集中连片的烟田里,烟叶舒展,长势喜人。技术指导员杨兴兵正穿梭在田间,指导村民进行关键的采收与烘烤环节:“大伙儿注意看叶片的成熟度,分批采收、科学烘烤,才能保住品质和收益。” 依托“理论讲解+现场示范”的培训模式,构元镇构建了“专家驻点指导、农户跟学实践、全程质量追踪”的技术服务体系。这一贯穿生产全周期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熟练掌握了从移栽到采收烘烤的标准化技术,将分散的个体经验凝聚为可推广的集体智慧,为千亩烟田的稳产提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的赋能同样点亮了果园的夏日生机。果农吴万花正熟练地进行疏果和夏季修剪,她指着枝头饱满的果实说:“往年这时候最怕病虫害和高温干旱,提心吊胆的。现在技术员带着我们学疏果、练剪枝、搞水肥一体化,果子长得匀称,品质也有把握!” 话音刚落,她兜里的手机响起,一条新的预约信息弹出屏幕:“瞧,周末的采摘团又订满了!跟着旅游路线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咱这采摘园的人气跟果子一样旺!”
三、文化为魂,培育乡风文明新气象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架上整齐码放的党史读物与政策读本分类明晰,定期更换的“理论宣讲”“文化课堂”活动展板前,常有村民驻足浏览,定期举办的全民读书会、亲子阅读等活动,更是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群众从‘看热闹’转向‘学门道’,这是乡风文明最可喜的变化。”镇公服中心主任张乾卫指着道德评议公示栏介绍。
移风易俗的创新实践也在红白理事会中结出了硕果,樊坡村党支部牵头制定的《操办细则》,通过“群众定规矩、大家守规矩”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传统礼俗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办事有标准,邻里没负担,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文明新风。”村支部书记张兆玲展示的备案登记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自觉履约的实绩。在外乡贤捐赠的红白理事办事器材,更让文明新规有了惠民服务的实体支撑。
刻刀与木板相触的沙沙声中,是非遗传承人蔚世生正在悉心授艺,“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并热爱木刻版画,这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他手上动作不停。在构元版画体验馆里,四百余名参训学员将乡土情怀刻入木纹,三十余名妇女通过文创产品制作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印证了“老手艺也能闯出新天地”。
镇党委书记张远玺用三组关键词定义发展路径:“护山养水守底色,兴业富民强筋骨,承古启今铸乡魂。”在构元镇的振兴实践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文情怀则为千年文脉注入时代活力。
作者: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