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中,牛洞坪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散步,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休闲”的全季旅游胜地。平坦的柏油路延伸到村组每个角落,太阳能路灯静静守护着夜晚的安宁;农家小店里,店主熟练操作智能终端管理系统安排进货。在湖北省武穴市,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而在这背后,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力量,那便是湖北武穴烟草驻村工作队。近年来,该局以国企担当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从道路建设到产业造血,从终端提质到文旅融合,探索出一条“基础夯实、产业驱动、数字赋能”的特色振兴之路。
基建先行,打通乡村发展血脉
“以前孩子们上学要踩着泥巴路走,下雨天连摩托车都骑不了,只能步行。”石牛村李大爷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2015年武穴烟草驻村工作队初到石牛村时,村里仅有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雨天积水严重,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运输更是阻碍重重。
面对这一困境,工作队将道路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2024年底启动的武穴市乡村振兴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建设3条红线宽6-8米、总长达33882米的道路。项目覆盖团山村-刘凤袍延长线、刘凤袍-何应朝段及从新线,彻底改变了农村“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在二里半社区安湖小区,完善的排水系统让居民告别了积水困扰;团山河社区十组通组公路扩宽项目,让原本狭窄的乡村小道变身为致富通途。
七年来,工作队带领村民持续奋战:如今的石牛村,7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12座公厕和180多棵梧桐树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话语,在武穴乡村得到了生动诠释。”一位驻村工作队员在工程日志中写道。道路通,百业兴。随着交通网络完善,村里的水果、蔬菜能及时运往城里,小商品店的货物也更加丰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造血,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基础设施改善后,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武穴烟草将目光投向产业振兴,探索出三条特色路径:
在石牛村,工作队引入“企业+农户”模式,对接宣宣服饰有限公司建立帮扶机制。“以前在家闲着没事做,现在去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生活有了保障。”曾经的贫困户周小妹高兴地说。
农网终端升级是武穴烟草的创新之举。工作队将村内小卖部改造为“知音便民服务店”,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这些店铺不仅销售商品,还提供快递代收、手机充值等便民服务,成为乡村社区的活力枢纽。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在梅川镇牛洞坪村,工作队修缮村道、新建文化广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春游旅游胜地。他们带动村民开办农家乐、果蔬采摘活动,将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延伸为体验式消费。
(武穴烟草驻村队员同村民在牛洞坪村新建文化广场开展活动梅子仪/摄)
“我们村现在四季有景: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休闲。”牛洞坪村村民老张自豪地说,“烟草局的同志们不仅送来了春风,更教会我们如何让春风常驻。”
服务升级,点燃乡村小店活力
街头巷尾的小店,是乡村经济的毛细血管。武穴烟草创新服务模式,让传统小店焕发新生机。
数字赋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武穴烟草推出“码上办”平台,以“二维码”为前端服务口,开展“群众点单、后台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服务。这种“指尖一扫,‘码’上就办”的模式,使群众办事时间平均缩短60%,真正实现了“零跑腿、快速达、服务好、群众赞”。
客户经理化身“店铺改造师”,为乡村小店量身定制升级方案。在梅川镇、田镇、龙坪镇等乡镇,他们帮助商户打造主题店铺,依托智能终端分析消费趋势,提供“一店一策”改造方案。面对今夏持续高温,武穴烟草的服务“不降温”。客户经理们头戴草帽、臂套冰袖,随身携带装有价格标签、便携打印机、经营指南和新品手册的“服务包”,灵活采用“赶早贪晚”的工作方式穿梭于城乡市场。
面对高温高湿的季节环境,客户经理们还重点传授卷烟及食品科学存储技巧,帮助商户减少商品损耗。“以前没注意阳光直射会让包装褪色、食品变质。你们这指南太有用了,我马上调整靠窗货品位置!”新开超市的陈店主感激地说。
从道路硬化到产业造血,从店铺升级到文旅融合,武穴烟草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平坦的道路延伸希望,智慧的小店激活经济,绿色的产业滋养家园——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更多春天的故事正在萌芽。(张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