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语搭桥,文脉赓续

2025-07-30 09:47:1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红寺堡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区,文化馆承载着移民交融的厚重记忆与多元文化底蕴,既是地域民俗的鲜活窗口,更是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扎根生长的深厚土壤。7月26日,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红塬之声”推普团走进红寺

红寺堡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区,文化馆承载着移民交融的厚重记忆与多元文化底蕴,既是地域民俗的鲜活窗口,更是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扎根生长的深厚土壤。7月26日,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红塬之声”推普团走进红寺堡非遗工作室,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落脚点,用语言赋能文化传播。团队深入红寺堡区文化馆非遗工作室,结合剪纸、刺绣技艺的传播需求,通过深度采访与现场指导,助力非遗突破语言壁垒。

推普团首先来到红寺堡区文化馆“马灵雁剪纸工作室”。工作室里,各列作品错落陈列,既有传统纹样的剪纸,也有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在交流过程中,推普团成员注意到工作室负责人马老师在描述具体剪纸动作时出现的方言会让外地游客难以理解。参观结束后,团队围绕“剪纸故事如何跨地域传播”展开采访。马老师聊起自己的经历:从小跟着剪纸艺人奶奶学手艺,2001年在师范学校系统深造,如今不仅守着老技艺,还带着剪纸进校园、进乡村,更搞起了非遗文创。聊起传承中的难题,马老师提到,不管是给外地游客介绍剪纸,还是在课堂上教学生手艺,那些脱口而出的方言总会造成理解障碍。推普团随即给出建议,用“剪纸挂件”替换“铰纸挂件”,并教她在讲解时补充通用表述——对身兼传承与教学两重责任的她来说,说好普通话,既是让技艺跨地域被听懂的关键,更是让非遗在传承中真正“活”起来的重要支撑。

推普团随后走进赵秀兰刺绣工作室,针对这一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推广需求展开采访。赵氏刺绣作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与推广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温度。第六代传人赵秀兰不仅以精湛技艺创作出诸多佳作,更通过公益培训带动200余名妇女、残疾人增收,用手艺为他们点亮生活希望。推普团在弘德村、永兴村、新庄集乡开展工作时发现,当地不少留守妇女缺乏就业机会。于是,团队以推普为纽带,将赵秀兰的刺绣技艺介绍给她们,既帮助留守妇女学习非遗手艺、拓宽就业渠道,又让赵氏刺绣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传承,实现了语言推广、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多重价值。在了解到赵老师一直想尝试直播卖货的形式推广自己的产品后,推普团助力赵秀兰老师开启首场直播卖货。直播中,推普团成员既当助手展示细节,又做补充说明,还引导她用普通话介绍绣品细节,讲述绣品背后的地域故事,让文化内涵更易被感知,为非遗传播与增收注入新动能。

从剪纸方言的“转译”到刺绣直播的“破冰”,推普团的实践让普通话成为非遗“破圈”的关键钥匙——不仅让传承人在镜头前说得清、讲得透,更让直播间里的每一份订单、每一次点赞,都化作老手艺延续的动力。这场“语言赋能+直播传播”的创新尝试证明了:当传统技艺插上规范表达与线上传播的翅膀,乡村振兴的火种便能在匠心传承中燎原。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