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城蜿蜒的明清古街上,青石板路镌刻着岁月的纹路,两旁斑驳的老墙与古朴的建筑静静伫立。这里沉淀着历史的韵味,曾经商贾云集的繁华虽已淡去,但那份独特的市井气息依然萦绕。街角处,作家书屋的木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妻——丈夫姚绍痴迷写作,妻子杜玉曾善于经营,两人让文学的诗意与零售的烟火,在此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图为襄城明清古街 (孙文媛摄)
老店遇新题:传统烟铺的挑战
这家小铺原是寻常的卷烟零售店,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类香烟,生意不算红火,但靠着街坊老主顾的帮衬,日子倒也安稳。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便利店的便捷,让这类传统小烟酒店渐渐感到了压力。老板杜姨发现,光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柜台前的身影日渐稀疏。
"再这样下去,恐怕真的撑不住了。"望着忧心忡忡的妻子,作家老姚总是放下手中的笔宽慰道:"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他一边构思着笔下的故事,一边也在琢磨着店铺的转型之路。
转角遇机遇:文化融合的启发
转机出现在一个寻常的下午。襄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服经理小朱到店走访,了解零售户的经营状况。她仔细查看了店铺,目光落在了角落里几本《紫云山》杂志和墙上的几幅水墨画上,若有所思地说:"杜姨,你们这店位置得天独厚,就在古街核心区。何不把卷烟经营和咱们襄城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
杜姨有些疑惑:"卷烟和文化?这能怎么结合呢?"小朱笑着解释:"比如,店铺氛围与古街风貌契合,在服务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姚叔不是咱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吗?他的作品就是咱们店独一无二的文化IP啊!"这番话如拨云见日,让夫妻俩眼前豁然开朗。
老姚一拍大腿:"对呀!我写的襄城故事可以放在店里,让顾客翻翻看看,了解咱们古街的历史。"杜姨也来了精神:"那咱们就调整思路,让顾客进来不只是买烟,还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温度。"
小铺焕新颜:书与烟的共生
说干就干!
夫妻俩在烟草公司的建议下,开始着手改造。店面重新粉刷,换上了更显古意的原木货架;老姚则是精心挑选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本地文化书籍和《紫云山》杂志,整齐陈列在木架上,供顾客选购或免费阅读。店内的布置简洁而不失雅致,书籍与卷烟产品在灯光下相得益彰,营造出书香文化与烟草气息交融的独特氛围。
老板杜姨也转变了经营方式。她开始主动向顾客介绍不同卷烟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遇到对襄城历史感兴趣的客人,还会热情地聊起古街的掌故传说。老姚则在与顾客的交流中汲取灵感,笔下的故事也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情味。
图为改造后的“书烟小铺”和作家老姚。 (孙文媛摄)
渐渐地,"书烟小铺"的名声在古街传开了。老街坊们常来店里喝茶看书,外地游客也循着书香走进来,买包烟、翻几页书、听段古街故事,感受慢时光里的文化馨香。
守根亦创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如今的"书烟小铺"已悄然蜕变。老板杜姨感慨道:"以前卖烟就是单纯的买卖,现在能跟客人聊聊文化、讲讲襄城故事,生意稳了,心里也更踏实、更有滋味了。"老姚则继续用文字记录着古街的变迁,他的书页间,流淌着比以往更鲜活的生活气息。
在沉淀着千年岁月的襄城古街上,"书烟小铺"如同一缕淡雅持久的馨香。它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通过烟草与文化的自然融合,探索出传统小店的生存之道。它守住了老板杜姨一家赖以维生的根基,也悄然播撒着文化的种子,成为古街上一道质朴而温暖的风景。这或许正是传统行业在现代浪潮中,寻找到的最动人的平衡。(孙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