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从何来?泥黄村“金种子”的底气告白

2025-07-23 16:26:5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金继安身上的骨头,像风干的芦苇杆般脆弱易折。命运一次次试图将他摁进泥土深处,可这个泥黄村汉子的脊梁却始终倔强地挺着。他眼里有火苗在烧,执意要在世代耕作的田垄间,为自己、为家人燎出一线光明的生机。当池州

金继安身上的骨头,像风干的芦苇杆般脆弱易折。命运一次次试图将他摁进泥土深处,可这个泥黄村汉子的脊梁却始终倔强地挺着。他眼里有火苗在烧,执意要在世代耕作的田垄间,为自己、为家人燎出一线光明的生机。当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东至县洋湖镇泥黄村工作队第一次踏进他那简陋的院落,驻村书记江李元看到桌上散落着翻烂的农技书册,仓库堆放着各样的农资化肥,便知道这瘦弱身躯里,蕴藏着怎样一颗不肯向土地屈服的灵魂。

病骨难阻发展之路

初次见面,金继安佝偻的身影坐在椅子上显得单薄,可谈起对土地的期许,他眼中却分明燃着不熄的火苗。他摸索着在家乡耕耘,然而微小的作坊式种植如同风雨中飘摇的扁舟,载不动沉甸甸的生活与梦想。

驻村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决定俯下身,成为金继安产业航程上最坚实的压舱石——从零星耕作发展到规模种植;从精选良种到精进农技;从田间管理到拓展销路,每一步都踏在他最需要的节拍上。

江李元在田埂上蹲下,捻起一撮泥土细细察看,裤脚沾满了泥点子:“老金,稻种就是庄稼的命根子,选种就要选最服这片水土的。”

此时,驻村队员周美松卷着裤腿,在雨前及时送来防治病害的药剂,车辙在泥路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防治病害的药剂正在田间喷洒,金继安凝望着这片绿意盎然的田野,喉头滚动,望向工作队员晒脱皮的后颈,千言万语只凝成一声沉沉的叹息,未曾开言。

勤劳路上的“相携影

工作队的帮扶绝非虚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册上的知识,更是挽起裤脚、扎进田垄的滚烫心意。

选种时节,他们顶着日头奔波比对;秧苗返青,农技员踩着田埂烂泥精准指导;稻穗低垂,驻村队和村两委四处奔波,展示样品,打通销售渠道。

精包装的米油产品,如同被拂去尘埃的珍珠,在市场的聚光灯下熠熠生辉,终于卖上了心仪的价钱。

金继安粗糙的手指抚过自家出产的崭新包装,声音哽咽:“没有工作队站在身后,我这担子,哪敢往肩上压啊!”工作队与金继安,在泥黄村的土地上,结成了风雨同担、汗泪交织的“相携影”。

一颗种子的春天气息

金继安的稻浪翻滚,泥黄村的振兴气象也随之铺展。他这粒饱含韧性的“金种子”,在驻村工作队用心血浇灌的土壤里,终于破土、拔节,绽放出令人瞩目的生机。

村民们眼见着金继安家鼓起的腰包和挺直的腰杆,心思也活络起来——“老金都能成,咱怕啥?” 信心如春风里的花粉,悄然在村中弥漫扩散。更多乡亲开始尝试新稻种、探索深加工。

村口闲坐的人少了,田里躬耕的身影密了;聊收成的笑语多了,叹苦日子的声音淡了。金继安的成功,如同一粒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泥黄村渴望发展的涟漪层层漾开。

夏日再访泥黄村,金继安那近两百亩水稻正舒展着蓬勃的生命力,连绵成一片望不到边的翠色波涛。清风拂过,绿浪翻滚,仿佛大地在无声地孕育着金色的希望。工作队员的身影,如坚实的岛屿点缀其中。

金继安站在田埂上,目光掠过这片亲手耕耘的金色希望,又落向近处不停流过的灌溉用水。他脸上漾开笑容,深深弯下腰,捧起一抔泥土,低声自语:“土里能刨出金咧,只要肯下力气,只要…有人肯扶你一把。”那泥土的气息,混合着汗水的咸涩与花海的甜香,无声诉说着一个村庄在有力臂膀支撑下,倔强生长的动人故事。(吴姚、钱畅、章爱华)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