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个捏泥爱好者呀!”说起“小陶工”这个称呼的由来,慈溪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孙恺总是笑着这样说。
孙恺,今年36岁,师从慈溪市上越陶艺研究所所长、“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老师。白天他是一名普通的营销人员,夜晚则化身为一名陶艺匠人,致力于青瓷文化的传承与推广。2024年,其作品《上林随想》在第十二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中斩获金奖,并代表慈溪亮相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进行艺术交流。在精益自己技艺的同时,孙恺致力于组织志愿讲学、青瓷文化实践等活动,至今已经坚持了十余年。
图为孙恺的获奖作品《上林随想》
捡碎瓷片的孩子长大了
慈溪是孕育了越窑青瓷的土地。上林湖,作为越窑遗址所在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孙恺家就住在上林湖桥头陈家,所以他对青瓷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常说小时候出门就能捡到碎瓷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的熏陶如同春雨润物,悄然在他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但青瓷这项古老的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从2008年起,孙恺陆续在不同小学、幼儿园兴趣课上现场教学,给同学们讲解青瓷文化的渊源、青瓷的制作方式。多次联合慈溪市机关幼儿园开展“上林陶艺”的中大班行走课堂亲子实践活动,介绍青瓷文化的演变过程,向孩子们普及了“越窑青瓷”这一“母亲瓷”与衍生发展出来的“龙泉青瓷”等之间的关系,分享并对拉胚做了重点的现场演示,希望以这种方式培育年轻一代对青瓷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有一次,孙恺带着青瓷制作工具来到一所小学。“老师,这是什么呀?”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好奇。小朋友们从未见过青瓷,更别提亲手制作了。孙恺将瓷泥分发给孩子们,耐心讲解,一个个孩子指导过去。活动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跑到孙恺跟前,怯生生地问:“孙老师,我以后还能再做青瓷吗?”孙恺蹲下身,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当然可以,青瓷的故事会一直陪着你长大。”
图为孙恺向孩子们讲解青瓷的制作过程
窑火前,没有“差不多”先生
“慢工出细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孙恺始终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智慧。
拉胚过程中,不满意便推倒重来,开一次窑未必能有一件得意之作。但陶艺容不得半点浮躁与瑕疵。对技艺的敬畏,对完美的追求,让他渐渐成为众人眼中的“小陶工”。
最早的时候孙恺在自己家的书房里制陶,条件设备有限,现在慢慢成体系了,设备更齐全了,制作的作品也多了,位子也越挪越大,成了自己的“陶艺坊”。空暇下他也常常做个茶杯、烟灰缸之类的小物件送给同事,邀请同事们带着他们的孩子到他的陶艺角参观,也算一种无形的文化传播吧!当然,作为慈溪市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的一份子,去年他牵头组织“香溢”青年志愿者走进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带领队伍近距离参观越窑青瓷,向年轻的同事们讲解“秘色瓷都”的缘由,竭心尽力为青瓷传播拓宽道路。
图为孙恺和他的陶瓷作品
如今,孙恺的 “陶艺坊”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每当夜幕低垂,窑炉中跳动的火焰映红了他专注的脸庞,那跃动的光芒,不仅煅烧着温润如玉的青瓷,更照亮了一条以匠心守护文脉、以热忱点燃自信的文化传承之路。这簇不息的窑火,是千年越窑风华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层实践,更是一位普通烟草职工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文化担当的赤诚写照。(作者:慈溪市烟草专卖局 茅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