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泗县城区东海路上,“旭升食品超市”绿色的店招在咸湿海风中静立。来自吉林公主岭市的张冬生与季雨晴夫妇,在这座海岛小城扎根十年,将濒临倒闭的街角小店经营成暖心驿站。这对异乡夫妻用北方人的韧劲,在方寸铺面间耕耘出多业态融合的致富路。
渡海:黑土地儿女的跨海创业
2015年开春,当张冬生接过转手店铺钥匙时,货架蒙着薄灰,日均营业额不足四百元。面对完全陌生的海岛环境,夫妻俩将婚房积蓄30万元全数投入改造。语言是第一道难关,渔民们浓重的方言常让沟通卡壳。为帮助张冬生跨越语言障碍、掌握海产知识,嵊泗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贺勇,连续3个月每天下班主动上门教他“透骨新鲜”(极新鲜)等行话秘语。季雨晴则对照《舟山海鲜图鉴》,反复调整鳗鲞晾晒方式。当首批自制的辣拌鳗鱼丝被外来游客称赞“东北味”时,收银机的进账声,第一次让他们听到了努力开花结果的回响。
图为客户经理贺勇指导张冬生双面屏的操作技巧。
扎根:方寸铺面巧织三张网
为做好便民服务,张冬生便在店里配上了饮水机、应急药箱、共享雨伞等“便民六件套”,给赶海渔民、游客提供休憩补给。烈日下,环卫工人在此灌满水壶;骤雨时,游客借伞归还可获赠一枚贝壳书签——季雨晴称之为“海岛信用”。为打造海味特色,季雨晴则将临窗位置打造成“嵊泗风物窗”,玻璃罐盛满虾皮、紫菜、黄鱼鲞,每罐系着手写食用标签。她创新推出“北味海珍”,用吉林辣椒粉调制的麻辣鱼干,成为外地游客必买手信。贝艺生花,张冬生巧妙利用墙面空间,悬挂贝壳风铃与海螺壁饰。季雨晴开发的“亲子贝艺角”最受欢迎。五元一袋的彩贝搭配胶水,孩子们能在店门口长桌拼贴海洋画。今年新增的荧光海螺夜灯,成为青年游客的热门伴手礼。
图为季雨晴箱游客介绍唐冠螺。
破浪:四季经营巧应变
海风裹挟着咸鲜气息拂过岛岸,当旅游季的喧嚣随人潮涌来(5月至10月),张冬生的小店门口便准时支起那方滚烫的铁板。鱿鱼触须在高温下蜷曲起舞,焦香如一只只无形的手,牢牢牵住游人步履。他深知游客所求不仅于舌尖——精心设计的“海鲜+贝艺”组合装,让渔家风味与海岛风情巧妙相融。柔韧的鳗鱼丝旁,静卧着天然贝壳磨制的小勺;鲜香虾皮罐内,更藏着可亲手缝缀的DIY贝包,将旅途记忆缝入日常。旺季时节,这饱含巧思的伴手礼承载着人们对海岛滋味的眷恋。
图为张冬生正在为游客烤制鳗鱼片。
凛冽东北风宣告旅游淡季的漫长沉寂(11月至次年4月),柜台后的季雨晴悄然完成身份蜕变。镜头前,她化身“海岛寻味”主播,抖音、微信、小红书化为她新的赶海滩涂。她镜头探入渔村深处,展示老渔民娴熟修补渔网的粗粝双手;她讲述浪尖讨海故事,将银光闪闪的鱼获化为屏幕前令人垂涎的画面;更不吝分享私房腌渍海味的秘方。季雨晴深知,此刻经营的是无形的期待——镜头里翻涌的浪花与渔火,正为下一个旺季埋下渴望的种子。
看着妻子忙着打包发往外地的海鲜干货包裹,嵊泗鱼干旁躺着新做的贝壳渔船装饰。“在异乡扎根,得像海螺把沙粒磨成珍珠。”张冬生擦拭着被海风蚀出纹路的柜台说道。
当“旭升食品超市”招牌上新添“嵊泗海味”灯箱时,那暖黄的光晕,正照亮更多异乡创业者的海岛梦。(周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