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湘南大地热浪翻涌。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茫茫烟海里,却是一番别样景象:片片金黄色的烟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新式编烟机高速运转编织着丰收的希望,智能化烤房源源不断吐出金灿灿的烟叶……这片土地正用科技与汗水,书写着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答卷。
机械“慧”农,破解千年种烟之困
在石桥镇桃花源村的烘烤工场,新引进的编烟机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烟农周荣斌将一捆烟叶送入机器,机械臂灵活翻转,仅需数秒,一杆杆间距均匀、松紧适宜的烟叶便整齐排列。“过去纯靠手工,累断腰杆一天也编不了多少。如今效率翻了几番,成本还降了!”他感慨道。不远处,数十座标准化烤房正满负荷运转,精准控温系统让每片烟叶实现从“绿”到“金”的完美蜕变。
(图为:新式编烟机减轻劳动强度)
这场“机器换人”的革命,在烘烤季展现得尤为耀眼。在袁家镇张家村的烤房群,种植大户唐宁平正组织工人将刚采收的鲜烟叶送入新式烤房。“烘烤是决定品质的关键环节,”他指着智能温控屏介绍,“现在温度误差不超过0.5℃,烤出的烟叶色泽金黄均匀。”嘉禾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瞄准‘十五五’全链条机械化目标,今年全县烟叶生产环节机械化率突破65%,让种烟告别‘汗流浃背’的苦日子。”
服务“暖”心,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当热浪炙烤着袁家镇的烟田,一份“清凉关怀”及时抵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艳丽带着防暑物资走进张家、水尾等村的烤房群,仔细询问采收进度和困难。外乡种植户老张动情地说:“在袁家种烟,就像回了家!”这份归属感,源于当地构建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从土地流转协调、基础设施配套,到中耕管理指导、烘烤保障,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图为:复烤厂分级队员到烟草站开展专业化分级)
石桥烟草站内,50余名专业分级员对烟农交售的烟叶进行精细化分拣。“每斤只收0.75元,等级却更精准,卖烟再也不愁!”烟农们交口称赞。技术员小李道出关键:“分级是决定收益的最后一关,我们严把标准,就是要让好烟叶卖出好价钱。”这一切正得益于嘉禾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协调合作社创新采用的“跨企用工”模式,全县择优聘用200余名经验丰富的复烤厂工闲时段分级队员,和本地分级队员按“1+1”结对模式搭配,实现技能传承与队伍稳定性双提升。今年,石桥镇烟叶平均等级纯度较往年提升12%,将直接带动烟农增收超百万元。
金叶“生”金,铺就乡村振兴大道
在芙蓉村种烟大户李忠的仓库里,金黄的烟叶堆成小山。“今年长势是真好!叶片厚实油润,一亩纯收入能到4000元!”他盘算着收成,笑意漾满脸庞。而在石塘村,雷六生家的大部分烟叶已完成烘烤:“从育苗到烤制全程有专家护航,新技术让我们敢放手干!”
(图为:烟农开心地展示今年的丰收成果)
一组数据印证着富民强县的“含金量”:今年嘉禾县烟叶种植面积达5.2亩,预计收购烟叶12.5万担,可为地方贡献烟叶税超5000万元。在石桥镇,5300亩烟田将产出1.3万担优质烟叶;袁家镇1400亩烟田虽面积不大,但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户均种植规模近90亩,科技赋能让小烟区释放大能量。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嘉禾烟叶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随着“十五五”规划对现代烟草农业提出更高要求,这座湘南小城以创新为笔、服务为墨,在广袤田野上持续绘就科技兴烟、产业富民的壮美画卷。这片承载着希望的金色烟叶,已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亮眼的底色。
笔者手记:在嘉禾采访,最打动人的不仅是烟田的丰饶景象,更是烟农眼中那份笃定的光芒。当机械解放了双手、科技提升了品质、服务温暖了人心,传统产业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只要扎根乡土、心系农民,一颗小小的烟叶也能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支点”。(刘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