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市烟草公司烟叶样品研究室里,50岁的李秋英俯身在工作台前。宽厚的手掌轻轻抚过一片片金黄烟叶,她的目光专注,仿佛能穿透叶片,读懂它们生长的秘密。“今年雨水多,烟叶普遍薄了些。”她一边端详,一边在笔记本上细细记录。灯光下,这一幕,是她扎根闽北烟田三十年的缩影。
大山里的技术尖兵
1992年,刚从中专毕业的李秋英,怀揣着改变农村面貌的朴素愿望,来到陌生的南平。那时烟叶生产技术薄弱,她主动请缨,一头扎进光泽县李坊乡、松溪县双源村的崇山峻岭间。
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往返一趟动辄三四天。李秋英却在这里一干就是六年。白天,她踩着田垄,手把手教烟农精准控制株距、把握烘烤火候;夜晚,就着油灯整理技术笔记。为了攻克烘烤难关,她曾在双源村的烤房里连续守了七天七夜,记录下数百组烟叶变化的数据。
“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得在田里摸爬滚打。”这是李秋英的信念。从松溪烟叶复烤厂的基层质检员做起,她一步步钻研,五年内就掌握了烟叶分级的核心技术。2007年,她获得“全国烟草技术能手”称号。更难得的是,她摸索出“五步感官法”(看色泽、摸油分、辨厚薄、量尺寸、定等级),把抽象的标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评级准确率提高了近四成。
搭起“传艺桥”
2007年,“李秋英评级技能工作室”挂牌成立。这个平台不断成长,今年升级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千余平米的实训基地,成了培养评级人才的摇篮。工作室独创“3571”培养体系,把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和技能比拼串成一条线。
在实操区,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李秋英手拿烟叶样本,对着围拢的青年员工细细讲解:“看这片叶子,上面的斑纹就像树的年轮,藏着它生长的故事。”学员余铭华印象深刻:“秋英姐总说,我们评的不仅是烟叶,更是对烟农一年辛苦的承诺。”
经她手把手带出的徒弟,已有9人获得“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称号,660多名评级员持证上岗。南平烟叶收购等级质量,连续17年获得国家局通报表扬。
技术送到田埂上
浦城县双源村的烟田里,30岁的烟技员伊楠正指导农户给烟叶做初分:“先去青去杂,分清部位,再看好坏。”这实用的“初分三步法”,正是李秋英团队总结推广的。
李秋英常说:“烟叶是农民增收的‘金叶子’,我们就是乡村振兴路上划桨的‘摆渡人’。”为了让技术真正惠及偏远乡村,李秋英带着团队搞起了“传经送宝”。他们深入乡镇,在田间地头开课堂,还组织烟农分级技能比赛。参赛的烟农江丽枝感慨:“比赛让我懂了一个理儿,新时代种烟,老经验要传,新标准更要学。”
如今,一张技术服务网覆盖了南平全市。今年以来,李秋英团队向烟草站点技术人员培训累计200余人次,覆盖全市10个产烟县市,分批次推广烤烟分级标准、评级技术,其参与的“原收原调”模式已成为全国烟叶流通改革范本。
青丝变白发,李秋英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烟田。她的故事,像一杯醇厚的茶,初尝是坚守的苦涩,回味是传承的甘甜。面对荣誉,她总是摆摆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烟草人,做了该做的事。”
当金黄的烟叶又一次铺满闽北大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一个个像李秋英这样的奋斗者,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细细雕琢时光,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朴实而闪亮的篇章。(林健 陈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