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距离闽中支队司令纪念园不到一公里处,有一家玉敏食杂店,门头的“党建示范终端”标识格外醒目。走进店里,店主郑玉敏正将新到的党史书籍摆上“红色图书角”,身后的货架上,便民药箱、雨伞架并列而放,让这家看似寻常的小店,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7月2日,郑玉敏在店中整理便民服务箱中的药品。图为药品整理现场。唐佳雄供图。
两年前,看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郑玉敏琢磨着怎么把小店改造得更好。他找到莆田市涵江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户经理商量,客户经理结合他的党员村干部身份和店铺位置,建议打造一个既能服务村民、又能宣传政策的特色终端,就这样,玉敏食杂店慢慢有了新模样。
“我们这辈人是听着闽中支队故事长大的,大洋的土地是红色的,大洋人的心是向着红色的。”他指着店里的“古田精神”展板说道,这段历史被他融入店铺改造,店铺的另一侧是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很多游客进来买瓶水,也都会停下来看看。
村民老陈对此深有感触。去年盛夏,他在下田时中暑,跌跌撞撞闯进小店求助。郑玉敏不仅递上藿香正气水,还翻出自备的血压仪。“党员店就是不一样!”老陈发现,这里的“便民服务角”有七种常备药品、十余把共享雨伞,监控摄像头还能帮途经的农户临时照看货物。这种细致源于郑玉敏的“民情日记”:哪家老人需要代购慢性病药,哪个路段雨季易积水,他都记在柜台下泛黄的笔记本里。
午后三点,郑玉敏的“经营课堂”又开讲了。他手把手教周边店主使用商品扫码系统,他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崇兴村的阿秀记得,自己店铺升级时,郑大哥全程指导,“他是真把党员责任扛在肩上”。
图为7月2日,郑玉敏辅导大洋乡零售户美化陈列。图为辅导现场。唐佳雄供图。
这种“传帮带”效应正在扩散。莆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展的“我在乡村有亩田”助农活动迎来大丰收,郑玉敏主动帮忙拓展销路——他在店里专门开辟了“大洋乡特产专区”,把村民们的红菇、地瓜干等农产品一起摆上了货架。“以前这些好东西都是自家吃,现在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一位村民笑着展示账本。最近,郑玉敏常盯着手机里的直播带货看得入神,“要是能学会这个,咱大洋乡的枇杷、笋干不就能卖得更远?”他盘算着找莆田市局(公司)的工作人员“取经”——听说他们正在开展数字助农培训。在他看来,党员带头不能光靠老办法,把“新农具”用好了,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暮色渐沉,郑玉敏习惯性擦拭着“党员示范终端”台签。店外,几位银发老人坐在便民长椅上唠家常,远处纪念园的红旗与晚霞连成一片。这方三十余平米的天地,恰如闽中革命老区振兴的微缩景观,红色精神从未褪色,它正化作货架上的温情、田间地头的生机,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枝繁叶茂。(唐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