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闽北的山峦还隐在青黛之中,陈月英的身影已出现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的街道上。她双肩微耸,脚步匆忙,是赶去分拣那即将踏上远途的烟叶,还是为一场乡间酒席预备下灶火里的滚烫?灶台上的烟火与分级场上的金叶,共同编织着她在家门口铺就的致富图景。
几年前,陈月英的世界囿于灶台与田埂之间。丈夫在外打工,她守着老人孩子,零碎农活和家务填满了每一天光阴。“看村里男人挣钱回来,心里急得像猫抓,”她搓着围裙角回忆,“可老的老,小的小,走不开啊。”当烟草站魏恕文站长上门动员:“月英姐,试试分级工?离家就几步路,不耽误做饭带娃。”她心动了。
初学分级,烟叶的门道让她直挠头:“部位、颜色、熟度,讲究太多!”她白天一有闲便泡在收购场加练,晚上就着灯光一遍遍摩挲比对样本,“手指头都磨糙了”。在老师傅张河连手把手点拨下,她硬是练就了“指尖功夫”。“咱没文化,可手上有准头!”三个月后,她成了分级“快手”,日分五六百斤烟叶以上,均达到烟草收购标准。
2024年初夏,延平区举办烟叶分级技能竞赛,陈月英应邀上场。分级台上,她那双手格外沉稳。“部位分得准,颜色挑得细,虫眼也逃不过她的眼。”评委张德发赞叹道。最终,她与赖爱萍组合捧回了红彤彤的第一名奖状。“以前觉得拾掇好家就算本事,”她将奖状端端正正贴在堂屋墙上,笑意从心底漾开,“现在凭手艺吃饭,烟叶收购一个月就能挣六千多元,比城里打工还多!”
陈月英的本事不止于烟叶分级。初中毕业后,她曾在外打零工,两年下来两手空空。后来听说流动酒席有前景,便上门拜师学艺,不出半年就出师掌勺。如今,丈夫负责开车进城采购,她主掌灶台,忙时添两个帮手,一年能做二十多场。“做这行,方便了留守老人,夫妻俩一年还能多挣几万块。”她指着厨房墙上“厨师下乡服务”的牌子,言语间充满欣慰。
如今在闽北,像陈月英这般身兼数技的农妇越来越多。育苗棚、烟田中、收购场上……爽朗的笑声和忙碌的身影处处可见。“陈月英现在可出名了,”魏恕文站长由衷赞叹,“她分拣的烟叶等级纯度高,炒的菜大家也都夸香!”
站在自家烟田边,陈月英望见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眼里闪着笃定的光:“守着家门口挣钱,老人孩子都在跟前,这日子,才叫真有奔头!”风掠过金黄的烟田,掀起她围裙的一角——这片土地上的巧手慧心,正随着这人间烟火气,将希望送往更辽阔的远方。(廖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