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风裹挟着汉水潮润的气息拂过老河口,空气里飘着栀子花的甜香,蝉鸣已在林间试声。在这样一个夏日的清晨,58岁的李志强依然骑着那辆旧电动车,车篮里塞着卷边的笔记本,穿行在熟悉的街巷之间——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他已默默行走了四十二载。
后院挥帚映初心,老墙斑驳证流年
六月初,社区后院一角,几丛杂草掩映着陈年积垢。李志强挽起袖子,正奋力挥动扫帚打扫着积满陈年垃圾的地面。扬起的灰尘裹挟着落叶翻滚,汗水很快浸透了他深蓝色的短袖。
“李经理,喝口水歇歇!”一旁的老邻居招呼着。
他直起腰,抹了把额角的汗珠,笑着摆摆手:“这点活儿不算啥,活动活动筋骨挺好!‘双报到’党员嘛,社区就是咱另一个家。”
清扫后整洁的地面闪闪发光,他随即走到聚拢来的老人中间,耐心讲解起最新的防诈骗知识,温和的乡音在老墙间回荡。
旁边那棵历经风霜的老樟树投下安稳的浓荫,斑驳的墙皮仿佛刻录着时光——恰如他四十年步履深深扎根这片热土,风雨洗刷,愈发显出基层党员朴素如泥土的底色;岁月流转,为民服务的初心在老社区的脉络里愈发深固。
图为李志强与党员深入社区清扫卫生。
陋巷深处授“渔”经,石榴花落账本间
巷子深处张玉英老人的小店门口,几株开得正烈的石榴花映着岁月斑驳的店招。陈奶奶年逾古稀,腿脚不灵便,守着这方寸小店维系生活。
李志强是这里的常客。这天,他熟稔地帮张玉英老人整理好略显凌乱的货架,将畅销的卷烟调整到最醒目的位置。
“张嬢嬢,您看,把这几款放这儿,顾客进门一眼就瞧见。再记个小账本,哪种卖得快,咱下次就多备点。”李志强指着货架,声音温和清晰,他拿起笔耐心地向张玉英老人示范着简单的记录方法。
望着他鬓角染霜却依然专注的神情,张玉英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开笑意。四十二年行走市场,他深耕市场,一次次俯身走进无数陋巷小店,为困顿中的商户点亮希望之光。
图为李志强帮张玉英老人整理店铺场景。
骄阳炙烤何曾惧,短凳促谈暖心房
午后热浪滚滚,蝉鸣聒噪。骄阳炙烤着老河口的街巷,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李志强却与客户李建军坐在店门前的凳子上,摊开那本磨得发亮的笔记本,拿出数据分析表。
“老李,你看这数据,上个月这款新品试销,周边几家店反响都还不错。我琢磨着,结合咱店的位置和客流,这样调整陈列和推荐话术,兴许能打开局面……”李志强语速平缓,条理清晰,将市场动态与店铺实际结合得丝丝入扣。
热风卷过,蒸腾起地面的暑气,却吹不散他眉宇间那份沉静的专注。四十载光阴如长河奔涌,终淘洗出这磐石般的沉静与担当——纵骄阳似火炙烤脊梁,那心头系挂的职责,从未因酷暑而偏移分毫。
图为李志强与零售户李建军坐在店铺前交谈场景。
货架方寸传薪火,指尖轻点授真经
明亮的店铺灯光下,卷烟货架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李志强指着其中一层,对身旁两位年轻的见习生说:“瞧这儿,‘黄金视线’位置得留给当季主推款。”他边说边熟练地调整了几盒烟的位置,让包装更醒目。
“像这种价位接近的,要梯次摆放,顾客选起来顺眼,咱也方便推荐。”李志强指尖轻点商品,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化作最朴实的陈列语言。
年轻的见习生们凑近细看,笔记本上飞快记下要点,眼神里既有专注也有钦佩。
李志强看着她们跃跃欲试的样子,眼角漾开欣慰的笑纹。四十年光阴卷写下的经验之书,他甘愿在方寸货架间,一页页铺陈开来——那指尖传递的不仅是陈列的技艺,更是将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李志强现场指导两位见习生的场景。
年近花甲,双鬓染霜,李志强依然每天骑行于老河口的街巷阡陌。
四十二载光阴,如一片坚韧的烟叶,在岁月风雨中舒展卷合,默默吸吮着阳光雨露,最终沉淀下醇厚底色与满卷清香。
他俯身服务的姿态,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润的注脚:人生的价值从不是在风暴中能够做到屹立不倒,而在于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如何以微光持续照亮他人的路途。
当一片叶子用一生去卷写春与秋,那叶脉里奔涌的,便是滋养一方水土最深沉的江河。(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