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9载春秋,在燕山石化厂区的晨光暮色中,一套装置正以钢铁脊梁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从1976年6月投产时的“引进新兵”到2025年检修时的“功勋老将”,高压装置以10000余次工艺参数的调整、300余项技术改造的执着,在时光的褶皱里镌刻下燕化人用劳动与智慧书写的承诺,编织出石化工业的璀璨长卷。
在燕山石化高压装置控制室,泛黄的操作手册上至今保留着1996年的手写记录:“切刀位移不超过0.2毫米,误差需控制在头发丝直径范围”。这个被几代操作工奉为金科玉律的数字,见证了中国最早引进的LDPE装置从“水土不服”到“自主掌控”的蜕变。
1976年投产初期,这套从国外引进的装置每年非计划停车达300次,如同蹒跚学步的孩童。而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锐减了98%。
“每个夜班要抄录200个关键参数,49年累积的台账能铺满三个篮球场。”退休老班长的这句话,道出了高压人的“严细实”作风。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较真劲儿,在2003年那场攻坚战里迸发出耀眼火花。为让造粒系统切刀转速精确到毫厘,技术团队连续72小时记录634组数据,最终将粒型合格率从83%提升至99.7%,正是这种执着,让装置在2024年创下“三线同辉”的长周期运行纪录。
三条高压生产线如同时代的车轮,推动中国塑料工业从物资匮乏迈向产品丰盈。2009年,高压三线完成与杜邦的合资改造,开启了EVA高端材料国产化的新征程。
从1994年电容液位计改造到2024年超高压设备国产化,技术团队用智慧和创新书写自强自立答卷。
当国产反应釜与进口设备并驾齐驱时,累计节约的8000万元费用不仅是经济账本,更是中国制造挺起的钢铁脊梁。
20世纪90年代,造粒机像一位不堪重负的老兵,皮带断裂、切刀失控、粒型突变成了家常便饭。但高压人没有等待奇迹,他们用最踏实的坚守——“不间断工作法”,15分钟一次巡检,每小时4人轮换,硬是用脚步和耐心,在设备的老化与生产的压力之间,踩出一条稳产的路。
这不是简单的巡检,而是一场人与机器的持久战。皮带断了就抢修,参数乱了就调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2004年,改造工程启动,高压人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化作精准的调试,让改造后的设备一投产就稳如磐石。最终,装置负荷提升10吨/天,49年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吨。
2025年5月24日,当乙烯进料阀缓缓关闭,仪表盘的指针归于静止,这座运行了49年的钢铁巨人停下了轰鸣。这是一段传奇的沉淀,更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
1000万吨聚乙烯与EVA产品,是它交给时代的答卷;而淬炼出的“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的铁军精神,则是它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锈迹斑斑的铭牌上,刻着无数个与高温高压搏斗的日夜,也刻着一代代操作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誓言。
如今,它的每一次参数调整、每一页检修日志,都已化作新智能装置的技术路标;它的每一次故障攻坚、每一回工艺优化,正成为新时代“燕化人”手中高质量发展的火种。
当新装置的塔釜在朝阳下泛起银光,我们依然能听见——那49年的心跳,仍在新时代“新燕化”进程中铿锵回响。